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602639.html
中医
——为大医传承-黄埔医校题
我是中医,是从民间走来的中医。
虽然,我的身上还沾有泥土草叶,
可那是绿色和谐的气息。
我在古老的旷野诞生,
如今充满了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活力。
我知道,我的身影在你眼里,
虽然还微不足道,
但总有一天,我将在全世界风靡。
人心向善,这是硬道理。
请大家都来迎接我吧,
迎接我就是成全你自己。
贾宏昌
年3月21日
编者按:
几个医案,请大家批评。
黄埔医校医案分享—胡庆波医案(六)
医案一:脖子怕冷腿肿腹胀
问诊单:性别:女;年龄:50;身高:;体重:54公斤;体温:不发烧,就是脖子怕凉。冷热都怕;食欲:可以,不过饭量一直较少;大小便一天一次,大便不成形,黏马桶不好冲。左手脉70,右手脉60(右手脉摸上去跳动好小,感觉弱);精神:可以;体力:可以,下午有时会觉疲劳;睡眠:一般,晨醒早,3-4点醒6点又迷迷糊糊;是否有汗:夏季热或喝水会出点汗;有口气;偶尔口干渴;喜热饮;偶尔口苦;腹胀;腿下午是肿的,好长时间了,按压有坑,较深(甲状腺切除);手脚都不冷;血压:微偏低。
既往病史:甲状腺结节术后。
妇科描述:例假每月一次年轻时无痛经,40多岁后经常痛经,例假来前乳房胀痛,量少,色暗,无血块,年吃过几幅中药后量比40-45岁那时量微多点,偶尔有血块;白带,-年5月发黄发稠,妇科用药乳酸菌多次一直没彻底好,反反复复好几年,7月初中医调理说脾虚,后带下好了,无其他症状,不痒。
亚健康筛查:2、目眩;7、寒热交替;8、口苦;9、水肿;12、乳房胀疼;14、消瘦;17、健忘失忆。
其他:1、脖子怕冷,夏天也要脖子是搭块丝巾,近期发现往右转脖子僵硬。2.甲状腺切除后服用优甲乐2片,容易饿,上下午会加饼干等,饿了不补食物会发抖。有时忘记吃钙片3天脚趾头抽筋。
一诊处方:柴胡15桂枝15白芍15甘草6党参15白术15茯苓20黄芪20枳壳10莪术5三棱5当归15红花10薏仁米30天花粉15,一日一剂,药熬两次,混合后早晚分服。三剂反馈。
8.21反馈:挺舒服。
二诊处方:再服。
8.29反馈:腿不肿了,大便成形了,现在就是脖子还是有点怕冷,不过好多了,上班路上没再加丝巾了。
三诊处方:柴胡15桂枝15白芍15甘草6党参20白术15茯苓20生黄芪25枳壳10陈皮15莪术5当归15红花10薏仁米30枣仁20(打碎)远志7,一日一剂,药熬两次,混合后早晚分服。三剂反馈。
9.5反馈:师兄,后期这三付药,分了5天吃完,第一付吃了,第二天回家快11点了,没得煮药,间隔时间好几天;
这几天是比较忙,但精神状态不错,这个很高兴;昨天特意试试,我骑自行车有10多公里,这个是多年没有尝试过的;以前身体没这个体力;现在腿有时下午会肿,很少了。
停药。
9.19追访:师兄,我近期精力充沛,心情也好,就是心情很轻松。我老公还说呢,这段脸色也好多了,有一点奇怪的是我以前总是饿,饿了就头晕,近期也不饿了;最开心的是我17号从天津回来是坐朋友的车回来的,没觉得累,这样国庆节就准备开车回浙江了。
医案二:例假淋漓不尽,尿频
问诊单:性别:女;年龄:47;身高:;体重:75kg;体温:35.7怕冷;食欲:好;小便微黄、大便便秘三四天一次黑绿色,现在服用香丹清一天两次有痛感变稀;咽喉:经常会痛;双手脉率(左73次/分钟,右70/分钟。数一分钟没有停跳右手脉搏有点弱;没精神;体力:没劲;思想压力:没有啥压力就是爱生气;睡眠:不好老做梦;不爱冒汗;有口气;口干渴;喜热饮;腹胀;脚凉手正常;血压:/80。
既往病史:年十月检查有子宫肌瘤6.7cm刮宫化验无病变后于12月底做了腹腔镜手术切掉肌瘤后三个月内正常来例假,第五个月例假来了半个月才干净去检查一切正常再之后每月例假要么来就半个月要么就2月来一次不痛经.九月22号来前七天量不多15天后仍然哩哩啦啦不走去检查化验血.都正常值,超生波检查前壁有1.2*9cm肌瘤宫颈囊肿0.4*0.5右附件囊肿3.1*2.9第十八天开始有血块流淌量略多.流四天见血块没了就是每天都有一点颜色略浅偶尔有咖啡色到今天10月14日。
亚健康筛查:
1、神疲体倦;2、头昏目眩;3、口舌干燥;4、胃疼胁闷;5、心烦易怒;6、大便秘结;9、心悸水肿;13、肥胖无力;15、器官下垂;16、乳腺增生;17、健忘失忆;19、嗜睡失眠;20、易患感冒。
一诊处方:柴胡30党参30白术30桂枝30白芍30甘草13丹皮30桃仁20(捣碎)当归30红花20枳壳20生姜25(切)大枣12枚(掰开)茯苓40泽泻30,一日一剂,水煎分服。两剂反馈。
10.18反馈:身体有热乎乎的感觉微汗,肚子里有气爱放屁,例假还是一点点颜色变深有点浓开啡色,原先例假颜色红比较稀、脉搏左边68/分,右边68/分、早上排便颜色黑绿色不太成型。
二诊处方:再服三剂。
10.21反馈:第一天没太大变化就是有点胃不舒服;第二天早起血不流啦,白带感觉比以前多到下午的时候又见点血,肚子串气便了三次(没变稀)到晚上睡觉前血没有啦;第三天早上起来也没有流血很干净,到现在这三天每天胃都有点不舒服,其它都还好。大便偏干,量少。
三诊处方:柴胡30党参30桂枝30白芍30甘草13丹皮30桃仁20(捣碎)当归30红花20枳壳20生姜25(切)大枣12枚(掰开)茯苓40泽泻30白术30黄精20麦冬20,一日一剂,水煎分服。五剂反馈。
10.26反馈:第一天下午出一点血,第二天开始血干净了到现在一点都没有、白带颜色也正常啦,偶尔腹部会有坠胀感。这五天了我的感觉就是胃口会饿有空的感觉,吃点东西呢就会撑,每天便正常啦,就是便完感觉肠子里还有但是便不出来胀气,浑身感觉累叹口气会舒服些,这几天白天倒是没有昏昏沉沉的感觉晚上睡眠不起夜啦,梦多;血止住了,她感觉身体比以前是轻松点了。还有尿频口渴。
四诊处方:柴胡30黄芩20党参30黄芪40桂枝3甘草13当归30红花20枳壳20茯苓40泽泻30白术30天花粉30,一日一剂,水煎分服。三剂反馈。
10.31反馈:尿频好了,也不起夜了,也不口渴了。
肌瘤问题开始后续治疗。
医案三:乳腺炎
10.20,早晨九点开始浑身疼,发冷,发紧,没有汗,另患者哺乳期,右侧乳房有点堵刚去疏通也不是很严重;
一诊处方:银花25克连翘35克王不留行35克(包煎)丹皮30克花粉30克生姜30大枣12枚桂枝30克白芍30克甘草13克柴胡36克葛根40水煎分早晚各一服。
晚上反馈:下午两点半喝了药,保姆忘记放姜和红枣,不到两个小时体温下降到37.7℃。到七点多又烧至38.2℃。
嘱咐加生姜大枣重新熬药不到九点又喝了一碗,现在体温36.8℃!
10.21反馈:昨天发烧感冒的症状今日已痊愈,现只有右侧乳房上部肿痛,肿痛不碰不疼,碰就疼。大便不是很通畅。
二诊处方:柴胡30白芍30甘草13桂枝30丹皮30桃仁20茯苓40皂角刺60天花粉30王不留行35连翘35枳壳20。
10.23反馈:两剂痊愈。
医案四:小女孩乳房硬核
性别:女;年龄:八岁半;身高:;体重:偏瘦;饮食:素食比较多,能吃爱吃,胃口好;大便:通常隔天一次,有时一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的,成型不硬,臭,但不恶臭;小便:黄,无夜尿;双手脉率:右,左;精神:好;睡眠:不是很踏实,常有梦话,每隔几天就能听到她在梦里着急地大声喊,好像有人要抢她东西或者有人惹她生气似的。;有汗;口气:以前有,最近两个星期没有;
既往病史:一岁多时长满身的痱子,身痒非常,西医治疗无效,直到天凉渐消,但直到现在八岁多了,皮肤一直比较干燥,常常喊痒。
治疗记录:两个星期前喝过三天小建中汤,然后那几天没有说梦话。
其他:今天她跟我说在右边乳晕正后方摸到一个比一毛硬币稍小一点的硬块,摸着疼,不给碰,观察右边乳晕突起,左边是平的。
一诊处方:柴胡30黄芩15陈皮30桂枝30白芍30甘草15生黄芪40枳壳20丹皮30桃仁20(打碎)红花20茯苓40生姜25(切)大枣12枚(掰开),三天一剂,熬三次,混合后早晚分服。六次喝完。两剂反馈。
9.13反馈:7号买的两剂药,今天已吃完,睡眠比较安静了,这几天没说梦话;大便原来是隔天一次,现在一天一次;皮肤好像不痒了;乳晕下硬核不痛了,但硬核还在,感觉没那么硬了,乳晕本来突起并且皮肤肿,现在肿消了,但还突起,可能是因为下面有圆圆的硬核吧。
二诊处方:再服两剂。
9.20反馈:13号又去拿了两剂药,后面17号晚去超市买了几包小包的豆干吃,很辣,晚上睡觉有说了几次梦话,都是些气急败坏不高兴的话。18号19号又没事了。乳晕下的硬核她不让我摸,只给我用一个手指按在皮肤上感觉,加上视觉观察,好像消了一半,她自己也说已经变软了。
三诊处方:柴胡30黄芩30白芍30甘草15生黄芪40枳壳20丹皮30桃仁20(打碎)红花20茯苓40(掰开),三天一剂,熬三次,混合后早晚分服。六次喝完。两剂反馈。
9.29反馈:每天大便一次,有点稀,不成形;晚上入睡快,好像睡得比较安稳了,没说梦话了,至少我没被吵醒;这次吃药过程没有什么特别的现象发生,目前乳晕下的硬核比治疗前明显缩小了,变软了。
四诊处方:再两付,加王不留行35(包煎)
10.6反馈:今天药喝完了,乳晕后面的硬核好像消失了,但还有点筋筋的感觉。
停药。
编者按:实话实说这个效果一般,应该尽早加入个性用药。
能否碰到好中医基本靠命,但是让自己成为好中医,只要加入黄埔医校,再加努力就可以了!!!
点击链接,查看生命本能系统医学传承班第五期招生简章
点击链接,查看大医传承黄埔医校公益学习班第三期招生简章
点击链接,可购买(特大喜讯)黄埔医校推荐奇书《我的自我针灸记录摘录》
点击链接,可购买(通知)关于说白伤寒论邮寄方式调整的通知
点击链接,可购买(特大喜讯)黄埔医校医案集印刷完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黄埔医校简介
胡庆波黄埔医校再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