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错构瘤是何种肿瘤

关键词:盆腔包块、肠套叠、小肠错构瘤

surgery

女,28岁,因备孕期间发现右侧附件囊肿在妇科住院治疗,入院时患者无腹痛、腹胀等不适。

在常规完善妇科和肝胆胰脾彩超时我院超声科杨主任发现患者右侧腹异常回声(肠套叠可能),妇科吴主任高度重视,急请普外科何主任会诊,何主任考虑成人肠套叠多为肠管器质性病变引起,建议与妇科同台手术,一次性解决患者2个问题,避免患者在妊娠时出现肠梗阻等急腹症。

手术如期而至,妇科吴主任团队为患者选择了单孔腹腔镜囊肿剥除术,该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更美观。

妇科手术很快结束,普外科何主任团队接力,术中仔细检查发现患者小肠内有一个肿瘤,填满肠腔,需要切除部分小肠才可解决问题,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小肠病理结果为小肠错构瘤。

腹部彩超(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

腹部CT

1

2

3

4

术中照片

手术前后肿瘤指标对比

术后病理

小肠错构瘤

小肠错构瘤

年Albrecht首先提出错构瘤,认为这是一种由正常身体组织异常积聚引起的瘤样增生,非真性肿瘤,但类似肿瘤的一种畸形发育肿物。

其主要组织学成分包括软骨、脂肪、平滑肌、腺体和上皮细胞,有时还有骨组织或钙化,极少恶变,可发源于任何组织,种类繁多。

胃肠道息肉的组织病理类型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即腺瘤性息肉,又称腺瘤。非肿瘤性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

胃肠道错构瘤根据有无胃肠道外表现,可分为Peutz-Jehers综合征、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孤立性错构瘤性息肉等。

临床表现:血便、黑便、慢性腹泻、腹痛等,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肠套叠和肠梗阻症状。

该患者是为错构瘤性息肉,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无腹痛、腹泻,无血便、黑便,无皮肤色素沉着,术中检查小肠未发现其他部位肿瘤,建议术后完善结肠镜了解结肠有无息肉病变。

错构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较低,癌变与息肉大小、数量、外形及分布的部位有关。

体积越大,息肉数目越多、越密,癌变机会越大,广基息肉癌变率高于带蒂息肉,直肠息肉恶变率最高,之后依次为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回盲部。

不同于儿童,成人肠套叠多为肠管器质性病变引起。无论有无症状,都需积极明确病因,早期处理。

参考文献:

[1]孙银平,毛建山.胃肠道错构瘤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34(0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jiannanzhong.com/lzfj/8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