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历史

课程主讲人:谢延杰老师

谢延杰年生,出身中医世家,针灸医术已祖传四代,澄江针灸学派再传弟子,幼承庭训,少衍祖学,熏陶积渐。祖父谢锡亮系山西省著名老中医,中国灸界泰斗,著述丰硕,成果卓著,德高术精,经祖父口传心授,耳提面命,精心栽培12年,亲炙至深,尽得真传,以秉承祖训,沿袭家传绝技为己任。临床20余年,擅长直接灸(麦粒灸),隔物灸(隔药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悬灸,新铺灸,毫针,火针,针挑,刺血,火罐等自然疗法。并将上述诸法有机结合,提高疗效,随症加减,灵活变通。撰写论文曾在中国针灸杂志,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有《谢锡亮教授直接灸法举隅》,《直接灸,火针,刺血结合的临床应用》,新铺灸,直接灸,火针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67例等,参编著作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承淡安》,《谢锡亮灸法》,《健康长寿与灸法》,《谢锡亮灸法医案》。

艾灸的历史

针灸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在有文字之前就达到了相当水平。从出土文物来考察,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广泛使用砭石、骨针,祖先对生命活动的把握,充满了智慧。远古就有伏羲氏制九针、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一指老师以现代人常见病症为纲,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艾灸及刮痧的实用作用。再一次验证了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要旨。(一砭,二灸,三针,四药食,五音,六导)、灸疗的历史渊源。

艾灸的历史(上)

针与灸的历史并存且久远,古代有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火的使用是人类的一个重要进步。在《殷墟文字乙编》片卜辞中有一个“灸”字,象卧病在床,以火灸病的形象。《左传》记载公元前年医缓给晋景公治病的一段话:“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指的是灸法,“达”指针砭。这是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灸法和针砭。

祖先在远古患病后,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或者在用火过程中,偶尔不慎灼伤,身体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砭石、烧灼之法来治疗病痛,逐渐产生了砭石、灼灸疗法。

在年代,国内针灸掀起试验学的热潮,循经感传现象研究在全国普遍开展,大规模的协作调查,发现一批经络敏感人。他们在穴位受到刺激时,产生一种循经感传现象,还有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针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这些虽初步肯定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和普遍性,产生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应用最新技术和测试手段探索经络的现象,形成了许多假说,但得到的结果相对于古人精确的对经络和气的描述,显得不成体系和粗糙。

中华文化的治学,有知内达外的特征,先人是用内求法,自身的精神意识活动,感知到了自身生命活动的状态。内径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知。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无论是医者救人还是患者的自救,在用针或灸的过程,都要细心体察身体内在的变化。医者要体会施术的过程,患者的病有什么变化;患者的自救,认真的体察生命活动,也必然奥妙无穷,直指根本。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其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焫ruò古同“爇”,点燃;焚烧)”。“火艾烧的,谓之灸焫”(唐代王冰注)。北方,气候严寒,地势高峻,风大且有冰雪,游牧的生活,食宿于野外,吃动物肉乳,内脏受寒而多生胀满的病,适宜用灸焫。“故灸焫者,从北方来。”

《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孔子劝说柳下跖,也即使平常讲的盗跖,碰了钉子,事后对盗跖的哥哥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恼。从这里看出,在春秋时代,灸已是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了。

汉代《黄帝虾蟆经》载有“辨灸火木法”,认为松、柏、竹、橘、榆、枳、桑、枣八木不宜作为灸火,灸则对肌体有所伤害。宜取阳燧、醋石、槐木、膏油之火作为灸火。而艾叶熏灸疗效最为显著,后人就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孟子?离娄篇》中提到艾灸,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艾灸,可见灸的材料是以艾为主的。《五十二病方》中有两种灸法:一种类似近代的艾卷灸,即以艾裹“某(粗麻)垢”的灸法及燃点蒲绳之类的灸法;一种相当于后代的冷灸或天灸法,即用芥子捣敷头顶部或其他穴位使局部红赤、发泡的疗法。

二、艾的性味及功用

《诗经?采葛》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青年男女,因为采艾,彼此思念。采艾做什么呢?西汉毛亨注释:“艾所以疗疾”,艾应远于西周已广泛用于医疗。

艾为菊科植物,栽培或野生,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我们看看《本草纲目》对艾的说法: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三、灸的分类

灸治病的历史悠久,灸的古字是“久”,在《说文》里解释:“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说象人双腿后用物灼灸治病的形状。人受了寒邪,拿一个点燃的木棍、木条,熏灼,自然会感到舒适,寒则热之嘛!

灸分为艾灸和非艾灸,非艾灸,比如黄蜡灸、线香灸、火柴头灸等。我们主要介绍艾灸。艾柱灸,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间接灸:如隔姜灸;隔盐灸;隔黄土灸;隔面灸;隔蒜灸;隔葱灸等等。

明代是针灸的全盛时期,艾条灸法最早见于明初《寿域神方》悬起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实按灸:如雷火神针,隔物灸:如隔核桃壳灸;隔蟾蜍皮灸。

温灸:灸盒灸;灸箱灸;灸筒灸。(可以拿出灸盒示范。)温针灸,就是在针柄上捏一撮艾绒或套一小端艾条,是针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

艾灸的历史(中)

我们今天主要讲灸法,在这之前,先讲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一、一气论

人在天地之间,就是一个微型的宇宙,是一团元气。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古人是知内达外的,通过“内求”,对人体自身的明了,“内圣外王”,去了解宇宙时空,把握自然规律。

在《圣济总录》中写到:“闭目内视,五脏历历分明,知其所处,然后五脏可安??????视表如里,亦能驱五脏之神,为人治病。”李时珍说:“内径隧道,唯返观者能察照之。”这里的内视,是古人在安安静静的状态下,对身体内特殊的感受,这个感受以视觉的形式反馈给大脑。

古人讲望而知之谓之神,是神医,就是能以视觉的方式看到患者的病,象扁鹊那样,尽见五脏症结。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去诊断疾病呢?

刚才我讲人体是一团元气,可以画一个圈表示。圈内空白,阴阳未判。这是人出生前未脱离母体的状态。而哇的一声啼哭,开始独立的呼吸,来到这个世界,画个图,就是个阴阳鱼。

先天之气和后天水谷之气混化的一个整体。如韩国的国旗,不是太极图,应是阴阳图。阴性重浊,主下降;阳性轻清,主上升。左升右降,往返循环,就是生命的规律。(艾灸书友会:《灸法秘传》,)

平常有一句话,叫治病容易辨证难。其实遇到大病重症,治病和辨证都不易。也就是说,首先诊断很重要。当然,也有针者不诊的说法。说的是什么呢?用针或灸,可以不诊断。为什么?这其实是较高层次看待人体的疾病,因为医者“一触即觉”,早就知道疾病在哪里。或者说,哪儿不舒服,直接去针或灸,就可以了。

二、阴与阳

谈人体的阴阳,阳主阴从,阴平阳秘。谈女性的容颜,皮肤的保健,婚姻中的阴阳男女。张景岳在《类经?医易义》中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人体大致是个筒状,口腔和肛门是主要上下出口。当然,还有上面的眼、耳、鼻,和下面的尿道,女性的阴部等等。表为阳,里为阴。人体从头到脚的皮肤,这个界面,属于阳;从口腔到肛门。这条通路的界面的组织,我们不叫皮肤,叫上皮组织,也是人体的阳。这两个界面中间的部分,我们笼统的可以理解为阴。这里主要讲的是表里的阴阳概念。

现在的许多皮肤病,实火少,虚火多,是阴盛迫阳。很多女性,年轻些的长粉刺、痤疮,四十岁之后,长暗斑等。人体的阴阳二气,是在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从脉象看,往往尺脉(主肾和命门,主里)沉、迟;寸关(主心肺、脾胃肝胆,主表)浮、数。舌象,舌质淡,胖大,有齿痕,这是阳气弱;有的发暗,是多瘀滞。切腹,在肚脐四周往往有痛点,小腹发凉,阴森森的,一定是有妇科病了。

阴盛迫阳,就是阴阳消长时,阴盛,逼迫阳气向外、向上,到了身体的表。在青春期,就是青春痘,长青春痘,也是身体在成长的表现,青春洋溢在面庞。皮肤成了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战场,有的年轻人,一两年后,青春痘消退了,皮肤光洁明润,满脸阳光。这也是阴平阳秘,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各司其位。

有的人,到了30岁,脸上还有痘痘,就有问题了。是你身体阴阳二气还在争斗,阴在逼迫阳,阳又不退却,表现在脸上,就硝烟四起。40岁了,痘痘没了,成了黄褐斑,暗斑,阴阳二气之争暂息,面部片片阴霾。

三、泰与否

痞根穴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从泰卦与否卦分析:妇科杂症(月经病、卵巢囊肿、附件炎、子宫肌瘤、盆腔炎、不孕症)。男性性功能障碍(早泄、阳痿。肝主宗筋,谈肝与冲脉(肓俞);肾主生殖,谈肾之阳气。阴交,也是个藏寒之地。男性、女性都有。颈椎、腰椎病变(也会在以脐为天地分界,找到痞结点,如腰椎病,腰肌的病,肾病,取肓俞是最捷径的,影响很大。)

四、十字街头一盏灯

以肚脐为中心交会点,各横竖一条线。竖线是任脉的路线,横线横贯任脉、冲、阳明胃经、太阴脾经。通过十字路径的诸穴,来调整冲任,交通阴阳,化否为泰。相关腧穴为关元、气海、阴交、神阙、水分、建里、中脘、膻中,肓俞、天枢、大横。

五、其他的经络与穴位

⑴华佗夹脊⑵督脉:腰俞、腰阳关、身柱、大椎。⑶膀胱经:魄户、膏肓、譩譆、肓门。⑷阳明胃经: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⑸太阴脾经:地机、三阴交。

六、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神意的贯注,内静外敬。《管子?内业》里曾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坚定的信念。不能满脑袋西医僵化的思维,而不去了解中医的气化思想。如重灸“膏肓”,有一股暖流从上到下,很多重症都会好起来。

为防止上火,一定要从上至下,比如要灸足三里来平衡。孙思邈曰:“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其消除寒邪,却免瘴疠,对慢性病、传染病等,灸之尤有大功。病有阴阳虚实,气有寒热水火,宜灸不宜灸,宜少灸,宜多灸,以病脉为准。

艾灸的历史(下)

端阳时节草凄凄,野艾绒绒淡著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香自有庶民知。

这首诗就是描述的艾。我们的祖先早就发觉了艾的妙用,在《诗经?玉风?采葛》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端午节的时候,也是采艾的时节,大江南北,都有类似的习俗。采一把艾草,用绳子捆好,挂在门上,辟邪除毒。鲜嫩的艾叶,还可以食疗。在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中:“春月采食,或和面作混沌如弹子,吞五枚,以饭压之,??????常服治冷痢。”整个的艾草,晒干,到夏季乡下用来熏蚊子。嫩叶晒干,捣成绒状,就是艾绒,艾灸用的就是它。旧时代,孕妇生孩子,习俗中,用艾绒点燃,屋子里可以卫生消毒。

(艾灸书友会:《灸法秘传》,)

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个阳性的东西。在《说文》中:艾,冰台也。为什么是“冰台”呢?在《博物志》中这样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干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故曰冰台。”我们的祖先,不但钻木取火,还会削冰取火,把冰削为凸透镜,把日光聚集在艾绒上,很容易点燃。艾,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入肝、脾、肾经。功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孟子云:犹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也。这里的“七”是说慢性的病,“三”是要用陈艾来治疗。南宋时的医家窦材,犹善灸术,著《扁鹊心书》,介绍临床艾灸,主张“须识扶阳”和“温补脾肾”。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论断。

窦氏认为大病宜灸,大病“须加艾灸,方保无虞。”施灸的壮数多,会疼。窦材创立睡圣散(曼陀罗花和大麻花等份),在灸前服用3钱,全身麻醉,再施灸疗,赞其用心良苦。因为古人多是用艾绒直接灸,把艾绒搓捏为圆锥形的艾柱,大小或如麦粒莲子。灸时,每燃完一个艾柱,叫一壮。在《说文》中:“灸,灼也。”久,是灸的古字,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说文》)为从后面灸灼治病,象人双腿后有物灼体的形状。

中医的两大理论支柱,气化论和经络论。气是本质。经络是气运行的径路。在用针、用灸时,要把经络中的气,使之正常的运化。用针,“留针候气”。就是等候得气,等候气化,把病气化为正气,使“经气平定”,邪气无所留,取得日丽天明。用灸,七年之病,三年之艾,大病宜灸。用灸,每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要使经脉的气有一定的变化。我们现在用针灸,往往半个小时就结束,不管体内是不是有一定的变化,离古法是很远的。

针灸治病,针,迅捷;灸,效专力宏。比如在年代,治疗大叶性肺炎,先用针,可以较快退烧,再用灸。针取效很快;用灸力量浑厚,能使疗效巩固和持久,使肺的炎症彻底治愈。一针,二灸,三服药,得了病,古人的治疗次序是如此的。今天,我们是反了过来,灸法就更少了。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jiannanzhong.com/lzyj/2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