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我所看见的所有病,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虚,一个是瘀。所有病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总结。当然,单纯的虚和瘀很少,都是虚瘀夹杂,久病必虚,久瘀必虚,久虚必瘀就是如此。人要不生病,这两个方面顾到了就行,气血阴阳要足,通道要通,自然健康。艾灸是温热的,温补其虚,温补其不足;艾灸也是可以通的,通其瘀堵,让通道畅通,通则不痛,痛则不痛,就是如此。所以,艾灸治病,就是靠温通之力,温其虚,通其瘀。抓住了虚瘀,就抓住了产生疾病的根。有句话叫阳化气,阴成形。比如南方的三四月的天气,梅雨绵绵,房间潮湿容易产生细菌,人的关节也容易被湿气侵袭,如果太阳出来了,这些马上烟消云散,环境干爽了,人也舒服了。这叫阳化气。阴成形,就是体内产生的瘤啊,痰啊,都是成形的东西,都算是阴邪。人是禀阳气而生,阳气足,能化掉体内的阴邪。我们所提倡的扶阳,就是加强阳气,加强正气,艾灸的温通之力,正好可以“阳化气”,就像太阳出来一样,这病就好治了。要想艾灸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懂法。艾灸治病的法,目前我比较喜欢的就是下面这四种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单独用,也可以结合用,还可以自己随意发挥。NO1第一个方法,就是以痛为输,以症状为点相当哪里有问题,灸哪里,比如颈椎不舒服,直接艾灸局部,然后,刚开始不宜在最疼的地方施灸(个人体会哈),因为那个位置最堵,你通开那里,周围没有通开,那个地方还是死水,还是不通,所以,我把周边不那么堵的地方先用艾灸灸通,然后,你再灸最痛那个点,那个活水自然就出去了,通了。当然,你灸了一段时间要是效果不好,就可以配合其它方法了,可以在灸一周两周左右,在局部放血,拔罐什么的。但刚开始为什么不用这些,因为就像袋子里的一块冰一样,你直接用针捅那块冰,冰还是冰,冰还在袋子里面,但是,你先用火把冰化成水,再用针,就不一样了,水全会出来。这叫给邪以出路,前提要把这个阴邪化成容易出的气。还是那句话,叫阳化气,阴成形。像肩周炎的问题,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局部不通,虚与瘀并存,在最痛的周围用艾灸,直接上。一般这些不通的地方,冷风一次,冷水一碰,就不舒服,因为阳不足嘛。在这些痛点附近做艾灸,一灸上,患者就舒服,夸张的,都想呻吟来,灸个一两周,就能改善很多了,如果比较重,瘀虚的厉害,就配合针放血,或者直接拔罐,拍打,给邪以出路。都效果会很好,因为里面气血动了,就容易把邪搞出来。NO2第二个方法,众穴点火火势高,主打任督二脉穴位任督二脉的穴位可以让全身的阳气充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养生之法,也是调内科的重要方法。第一个就是关元穴,是温阳保健第一要穴,关元对女性效果尤佳,里面是胞宫所在,我用于治妇科杂病,特别是阴有成形的子宫肌瘤,附件囊肿,艾灸这里,直接把里面的阴邪慢慢化掉,目前应用最让我吃惊的就是,有一个二十岁的患者,让她灸关元,原来鸡蛋大的囊肿,停经数年,半个月之后,所有症状消除,肚子的肉还小了一圈,囊肿变成小指头大,后续因为去外地了,还持续灸了一个月,跟我打电话,怀上了。第二个穴就是神阙,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里面是先天之源,也是四关之所在,边上旁开0.5寸,就是肓俞,跟膏肓密切相关,再边上,就是天枢了,大肠之募穴,灸之能通导大肠,加强人体降浊的能力,是升降针法的要穴。第三个穴位就是中脘,这是主脾胃的,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属土,五行之中,独土灌溉四旁,无他,土生万物尔。第四个就是骶骨这个范围,这是一个倒三角的形状,这个三角形支撑着整个脊椎,就像洪荒时代的不周天一样,为天柱,可见这个地方的稳定性,这里是藏精之处,人的精气就从这个地方出来的,所以,灸之可以加强精气。第五个穴位就是至阳,里面对应的正好是心,心在象,在大自然就是太阳,为君火,五脏之大主。精气从这个地方化而为阳。灸这个穴位,就可以加强上部的阳气供给。然后就是大椎,大椎穴为七阳之会,灸之可以振奋阳气,教材上此穴的用法,多用泻法,我个人觉得,不管风寒风热,都可以灸补之,一为振奋阳气,阳气足了,自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且,加强了阳气,就加强了人体排邪的动力及能力。第六个穴位极其关键,为会阴穴,这个穴位的应用,在道家一直是不传之秘,他为任督冲三脉相交之处,灸之直接可以沟通调整阴阳,可以说,前面几个穴位,都是在为这个穴位做基础,做铺垫,前面几个位置做到位了,打通了,在这个会阴再灸一下,那不得了,虚寒体质的人,马上全身温热感十足,寒气自然去。无数重患病例都证明此点。第七个穴位就是百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用,比如,脑窍里浊阴重,清阳缺,借着下面六个穴位的火势,这里再一灸,把这个清阳一下提到头部了,这样七个穴位成了一个局,一个阵。就生生不息了。我用过这个治小孩子的郁病,艾灸百会,直接化开里面的阴浊,让脑窍得清。症状马上得解。一个老师,对中风的患者,直接重灸百会,就了为了化里面的阴邪,出血产生的脑水肿消的很快。还有清阳不升的失眠,直接百会灸之,神奇无比。NO3第三个方法,是上病下取,引火归元,引阳归阴,降浊阴晚上的时候,我们宜静,让阳气入里,归于阴,有句话叫静则全阴。人一静,就像正雨后的水潭,水从混浊开始变清,泥沙开始往下沉,最后水潭里的水是清的。所以要想睡眠好,一个就是静,如果不能静,那么就通过方法,让他阳归于里,归于元,归于阴。比较有效果的方法就是用艾灸灼其涌泉穴,灸之能引火下行,把头部的浊降下来,这样神府得清,不寐自然好转。还有一个原因,你灸哪里,神必专注于哪里,然后气血就会集中在哪里。思虑多也是不寐的一大因素,对付思虑多,就是认真做事,执一而忘我。艾灸涌泉,我们的意念就会专注在涌泉,然后人的本能气血就会过去。我曾经治过一个失眠,他烦的很,双寸脉溢,关郁实,尺弱,一看就是一个精明人,善于算计,当时我就给他在涌泉扎了一下,然后告诉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再灸一下,然后半夜这个穴位会往外面冒东西,至于什么东西,我就打哑迷了。第二天来找我,精神焕发,一见到我就问,昨天他一直注意,没有发现有什么东西冒出来啊。我说,你先坐下,我给看一下脉,寸溢没有了,关脉也柔和许多,我问他,还胸闷不,他说胸中豁然而空。我说昨天睡的怎么样,他才反应过来。说几年了都没有这样轻松过。其实就是神能驾驭精气的浅应用。值得一提的一个穴位,就是太溪,还有就是承山,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抽筋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小腿抽,为什么呢?因为寒从脚下起,这个地方容易积聚寒气。寒凝之下,筋就短了。而且,痛经、宫寒的人,多半在这里有结,有积聚,灸这里能把腹部的寒气化掉,不少子宫肌瘤、绝经、囊肿、甚至不孕的,都可以从这里想方法。他跟腰部象是一样的,都是承着上部的重量,而且承山穴本身也归属足太阳,可用来治寒性腰痛。很多时候,这个地方一灸,整个腰腹就热了。承山,承着山的重量,可见这个位置是灸家必争之地。NO4第四个方法,以上治下,让清阳得升,得提就是上部取穴以治下,尤适合于中气下陷证。脉一般能见,寸不足,关尺脉拉尾的下陷之象。这种方法取穴仅有一个穴,就是百会穴。百会这个穴位,为全身阳气之所聚。正常情况下,很多阳气就从这个位置往外散,所以阳气不足人,把这个百会穴封上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式,比如,过敏性鼻炎的人,很多都是阳气不足,艾灸这个穴位,阳气得充,症状就能减轻好多。大家也可以试一下,就是戴一个帽子,会捂出一头的汗。戴帽子其实也是一个养阳气的方式,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一戴上,阳气就往外面散的慢,然后越捂阳气越足。一些过敏性鼻炎,哮喘的,或者风寒感冒的,有流清涕,证属阳不足的,捂上百会穴,第二天,症状必然大大减轻。还有,百会穴也是一个回阳要穴。一些晕针严重的,或者大醉吐止不住的,灸百会就是一大招。曾有一个师兄聚会喝酒,本来就不胜酒力,碍于情面之下,喝了好多,回来的时候,直接就躺地上了,我们端了一个盆,让他吐,吐完稍进水,还吐。后来我们就用这招,灸百会,才止住吐。大家在临床上,对于女性崩漏的,一定会用上一个穴位,隐白,因为他能统血,但是,有一个穴位效果更好,就是百会,一灸百会穴,会加强阳气的升提之力,把血摄住。以上治下,对于艾灸的应用性,也就这些下陷需要加强升提之力的病证啦,其它的时候用的少,因为,火性炎上,人体的规律是让火潜于下,所以非下陷疾很少用这种取法,这也是为什么我前文说的,灸完百会之后,要用涌泉穴去收他的炎亢之性。小结艾灸要遵行八个字——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很多偏信于艾灸治百病,一味猛灸,灸完之后,发现容易乏力了,身体反不如以前,这样的情况很多。在临床运用上,我也体会过,不是猛灸就好。凡事都有一个度。少火生气,就是你灸的时间合适,身体会很舒服,就像咱们煅练一样,打一下太极,慢跑一下,身体舒服的不得了。壮火食气,就是艾灸猛了,会发现气消耗特别厉害,就像快跑一样,跑到最后,身体没有锻炼到,反而伤气了。所以,艾灸要讲一个度,以舒服为度。而且,每个人的度都不一样,需要自己去尝试。一天之计在于晨,这个时候也是阳气始生到壮大的时候,这个时候灸其实是最宜于人体养阳气的。下午阳气开始入里,人体宜静,静以全阴,晚上的时候,气血宜入里深藏,所以说晚上艾灸,其实危害大,你把阳气搞出来了,就多余了,气有余,便是火,逆道而行。当然,也不是不能灸,下部的穴位是能灸的。比如涌泉,能引火下行,引阳入阴。但这种取法一样要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度把握不好,就是壮火了。艾灸秘诀历史上曾有一位因艾灸受益而活过百岁的人。他幼时体弱多病,“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也就是说曾因疾病缠绵而倾家荡产。40岁之前他是不信艾灸的,多方治疗医治无效,40岁才开始多方寻求艾灸疗法,进行深刻研究,经多方研究证实了艾灸的养生祛病功效,开始经常使用艾灸为自己调理身体,最常作用的穴位就是“足三里”。喜欢上了艾灸后,据其自己述说经常是“艾火遍身烧”,他尤其爱灸足三里穴。此人便是唐代著名医学家,被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为何以多病之身反而能享百岁之寿?历史上已经做出了无数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孙思邈非常重视日常养生之法,尤其注重艾灸的养生功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就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这位随身带艾草、艾火遍身烧的药王,是如何做艾灸的?他对艾灸的贡献有哪些呢?1、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孙思邈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孙思邈重要的学术思想。他说:“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在《千金要方》卷十七“中风”条下,他提出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等七穴预防中风。患病之后,孙思邈主张及时治疗,“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者,惟急速治之”。他还谆谆告诫说:“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重视早期治疗是孙思邈的重要学术思想,《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治风毒脚气“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二十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可见灸用于已病防变能使病“不复发”。现代实验已证明,艾灸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促进抗体的生成,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促进病变附近发生局部充血、溶血现象,改善局部皮肤供血情况,调整局部组织的机能。病之初起,较为轻浅,即灸可扶正祛邪,控制病情发展,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2、辑录灸方孙思邈在著作中除唐代医家和自己的医疗经验外,还收录了许多失传的古代医籍内容。《千金要方》载针灸处方千余条,其中灸方占三分之一,约4百条。《千金翼方》载针灸方六百余条,其中灸方占十分之九,约五百余条,足见孙思邈对灸法的重视。灸治有单穴、有穴方,如“胀满肾冷,瘕聚泄痢,灸天枢百壮”。又如治脚气“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膝两眼、次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组方合理,治证明确,理法有据。为后世针灸医家所推崇。3、加药艾灸在临床上使用的灸治材料以艾火为主,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可贵的是,孙思邈根据不同的病证,在艾中加入一定的药物,补充了单用艾作为灸用药材的不足。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治疗瘰疬,“以艾一升,熏黄如枣大,干漆如枣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壮止”。《千金翼方》卷二十四还首载了竹茹灸治疗疔肿的方法:“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治瘰疬破溃者,将大麻花与艾叶等分合作炷,灸漏上百壮”。艾中掺药是孙思邈对《内经》药灸疗法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扩大了灸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对后世艾条灸、雷火针、太乙针的出现都有相当的影响。4、多种隔物灸隔物灸有多种,孙思邈主要应用隔豆豉、薤、黄土、面饼、附子、蒜、商陆、葶苈饼等8种隔物灸法。治发背及痈疽肿溃未溃方:“取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作饼子,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肿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豆豉,味苦,性寒,无毒;入肺、胃经;功能解表发汗,除烦。豆豉饼灸对疮疽发背、恶疮肿硬不溃或已溃不敛最为有效。治恶露疮:“捣薤菜傅疱口,以大艾炷灸药上,令热入内即差。”薤叶,辛、苦、温;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隔薤灸能治疗各种疮疖,加强散结消肿的作用。治发背:“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贴著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此处取土能胜水燥湿之意,对湿疹、白癣及其他湿毒而致的外科病有效。治恶疾:“面一升作饼,大小覆疮。灸上令热,汁出尽,瘥。”面,性甘凉;和中,解热,止烦渴,能加强镇静止痒之功效。治痈疽:“治痈肉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肿上,以唾贴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瘥。”艾护众生提醒您附子辛温大热;气厚味薄,走而不守,有温阳扶赢的作用;可逐寒湿,补命门火。现代药理研究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隔附子灸对痈疽初起、疮疡久渍不愈有效。治瘰疠:“灸一切瘰疬在项上及触处,但有肉结凝似作瘘及痈疖者,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称蒜大小,贴疬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热而已,七壮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蒜,辛温;入脾、肺、肠、胃经;性热喜散,其气禀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破冷气,健脾开胃,又有消肿化结止痛之功,临床应用以独头为良。隔葶苈子灸:“葶苈子两合,豉一升,右二味合捣大烂,熟作饼子如上,以一饼子当孔上贴,以艾炷如小指大,灸上三壮一易,三饼九炷,日三,隔三日一灸。”葶苈子,辛、苦、寒;具有破滞开结。下气行水,消肿散瘀功能。孙思邈最常用的隔物灸主要有以上几种,后世医家多采用之,有些方法至今尚为临床广泛应用。5、施灸顺序关于施灸的先后顺序,《千金要方·灸例》:“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施灸先后顺序,多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如此可以引火下行,从阳入阴,不致于燥热上火,发生眩晕等不良反应。临床上有时因多灸上部腧穴而出现头昏、咽干等,若此时在下部腧穴施灸,多可解除。同时必须结合病情来考虑,因病制宜,不可拘执不变。如气虚下陷的病例,则宜从下而上地施灸。如脱肛症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6、艾有生熟《千金翼方》:“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属菊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生长,取材方便。但以湖北省蕲州生长者为良,称为蕲艾。艾叶每年农历五月采摘,晒干备用。艾以陈艾为好,《孟子·离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临床用艾,有生熟之分,生艾即干燥之艾叶未经加工者。熟艾即干燥的艾叶抽去筋脉后再杵捣揉烂如棉者,又称艾绒,灸治须用熟艾。《千金要方》:“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势乃至病处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7、热证施灸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虚证、寒证,而孙思邈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亦将灸法用于治疗热证,每获良效。《千金翼方》记载如下灸疗方法:痈疽疖肿,游毒热肿,“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阴都,灸随年壮,主小肠热病”;“狂风骂詈挝斫人,名为热阳风,灸口两吻边燕口处赤白际各一壮”;“灸一切疟,尺泽主之”;“巨阙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壮,主马黄、黄疸、急疫等病”;“消渴口干,灸胸堂五十壮”。8、针灸药并重孙思邈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而不针,尤非良医也”,“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因此,孙思邈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许多病症的治疗都是采取针灸药兼施的。有些病以针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药治。有些病则针灸药同时施用。“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凡一切中风,服药益居者,但是风穴,皆灸之三壮,神良。欲除根本必火灸,专恃汤药则不可差”。孙思邈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学者深须解用针??知针知药固是良医”。9、灸疗禁忌灸法虽补阳但能伤阴,故“凡浮数之脉及新汗后,并忌矣”,此寒热之忌。“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灸已,好须将护。生冷醋滑等,若不谨慎之,反增疾矣”。此将息之忌。“头维、脑户、风府、丝竹空、下关、耳中、瘼脉、人迎、瘩门、承泣、经渠、脊中、气冲、鸠尾、地五会、阴市、阳关、乳中、泉腋、伏兔、承光、天府、白环俞、石门(女人忌灸),右二十四处,禁不可灸”,此分部之忌。《千金》虽有此禁灸二十四处,但临床大可不必拘泥,艾护众生提醒你只要病情需要,亦可灵活应用(古代以直接灸为主,所以禁忌颇多)10、看脉刺灸孙思邈主张根据脉象来决定是否针灸,如何针灸。他说:“凡欲灸针,必先诊脉”“脉恶勿乱下针也”;“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浮热甚,勿灸”;“脉好乃下针”。“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关上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又针章门补之”;“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这种以脉诊为指导的看脉刺灸思想,应值得重视。11、灸宜权变孙思邈提出了艾炷大小与灸之生熟法:“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至于生熟的程度,“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