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年6月9日凌晨,河南省中牟县黄河岸边花园口,伴随着轰隆隆的爆破声,国民党第一战区新八师的官兵们,挥汗如雨挥舞着手中的铁铲,一点点地削平本就已经岌岌可危的黄河大堤,他们此前已经挖了两天两夜,距离最后期限也只剩下一天了。
蒋介石怕他们受不了良心谴责,三番四次发电报过来催促,不许有妇人之仁。是啊,再怎么愚昧无知的士兵,都知道挖开了黄河大堤后会有什么后果,这种事一般人真做不出来,以后新八师会被全中国人民戳着脊梁骨骂的。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干?
因为日本人。
花园口决堤
这个时候正是夏季,黄河上游暴雨多发的季节,一旦洪峰来临,马上就是泽国千里、灾民百万。就在花园口被挖开的第二天,黄河上游地区马上就爆发了一场大暴雨,滚滚黄河水由西北向东南,冲断了陇海铁路。
横亘千里的黄泛区,直接阻断了日本人的机械化部队向西推进的可能。这就是蒋介石的所谓以水代兵的作战方针。而最终的代价,便是数千万灾民流离失所,生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直接导致年那次震惊中外的大饥荒,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那次有多惨。
因此这一次的花园口决口事件,跟重庆防空洞事件、长沙文夕大火,一起被并列为抗战时期的三大惨案。数十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这个花园口决堤事件,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摇摆不定
想要判断这件事情的功过是非,你就必须要明白它发生的背景和时空。
我们在前面说过花园口决堤事件发生在年6月9日,这时候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了将近一年,国民党政府是一溃千里。
年12月,连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都丢了,三十多万同胞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国民政府一口气跑到了四川的重庆。日本人的兵锋直指湖北重镇武汉。如果没有上帝视角回到当时当地,你的第一感觉肯定是这个国家要完了,这正是当时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看法。
当时很多国民党高层如汪精卫、周佛海这些人,觉得中国没有办法打赢日本人,抵抗只会造成无谓的消耗,把军队打光了也就失去了跟日本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倒还不如现在趁着军队和国土还在,赶紧跟日本人回到谈判桌上,说不定还能够保留一定的主权。
用汪精卫的话来说就是:牺牲两字是严酷的,我们牺牲自己,我们并且要牺牲全国同胞一齐牺牲,因为我们是弱国,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我们并且因为不愿自己牺牲之后看见自己的同胞去做傀儡,所以我们必定要强迫我们的同胞一起牺牲不留一个傀儡的种子,无论是通都大镇,还是荒村僻壤,必使人与地俱成灰烬。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地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抵偿,战呢,是会打败仗的,就老实承认打败仗。
对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来说,国家亡不亡,国家强与弱,都没有关系,他们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就算在外面做奴隶,也要在家里做皇帝。
这群以汪精卫等国民党高层为首的知识分子,在日本人轰炸的时候,经常一起聚在周佛海家中的防空洞里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久而久之,美其名曰低调俱乐部。
如果是普通人这么想也就罢了,可是这帮人是国民党里的高官大人,这对抗战的破坏力是不言而喻的,就连国民党领袖蒋介石都受到他们的影响,在日本人强大的武力面前,产生了自我怀疑,叫嚣着抗战三日必亡论。日本人再怎么狂妄无知,它也知道要三月亡中国,你蒋委员长三天就要亡了,太打击士气了。
可是这个时候事情峰回路转。
年4月,也就是花园口事件两个月前,桂系名将李宗仁,指挥广西、四川、山东这些地区的杂牌军,居然在山东打出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捷。这个时候舆论风向为之一变,国内很多高级将领,开始变得盲目乐观,他们声称:只要再坚持三个月,国际联盟就会出手干预,我们就能够把日本人赶下海去,赶出东北。日本人也在一旁煽风点火,他也希望中国军队跟他速战速决,这个时候蒋介石又被舆论裹挟了,开始变成速胜论的拥趸。
轻敌冒进
蒋介石是这么想的,李宗仁凭借着川军、桂军、鲁军这些杂牌军,就能把日本人打到灰头土脸,看来日本人也没有那么厉害嘛!难道我的黄埔系中央军还不如这些地方的杂牌部队?
所以蒋介石趁着台儿庄大捷的余威,调集20万中央军,驻扎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交界的交通咽喉徐州,准备在这里跟日本人决一死战。日本人一看他这个布置,正好求之不得呢,这正是歼灭国民党军主力部队的千载良机。
年5月份,日本人调集30万大军四面包围徐州城,蒋介石一看,马上就乱了阵脚,他本来就是带着投机心态来打这场徐州会战的,现在眼看20万大军被日本人包了饺子,立刻就变得手忙脚乱、漏洞百出,20万大军被他一会东一会西,调来调去毫无作为,连个像样的作战规划都没有,就这样窝窝囊囊的被日本人吃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如果这20万精锐部队,按照原来国民党制定的作战规划原则,沿长江丘陵凭借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节节抵抗,至少会给日本人造成同等的伤害。现在由于蒋介石投机倒把、胡乱指挥,就这样惨淡收场了。国内好不容易抖动起来的抗日情绪,又被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为了挽救危局,蒋介石命令坐镇河南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带领驻扎在河南省东部的军队,赶紧过来徐州解围。与此同时,大名鼎鼎的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率领的第十四师团两万大军从河北强行渡过黄河,南下阻挡第一战区的援军。
不过这个土肥原贤二是孤军深入,远离日本大部队,这就给了中国军队可乘之机,当时中国在河南省东部驻扎6个军一共12万人,只要国民党军队部署得当,土肥原贤二的第十四师团肯定是有来无回,面对这个十拿九稳的机会,蒋介石为了挽回徐州失败的面子,亲自跑到第一战区指挥豫东会战。
年5月23日,被国民党军围困的土肥原部队开始冒死突围。他选择的突围方向是南边的兰考,目的就是冲过去跟徐州那边的日军会合,当时镇守这个地方的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
桂永清拥有着国民党装备最精良的部队——27师,清一色的德国装备,配备有坦克,野战火炮穿甲弹,论装备就连土肥原贤二的第十四师团都比不过他,可这支王牌嫡系部队的战绩却让人大跌眼镜。
日本人来了之后,还没有发动冲锋,他们就一枪不发全部逃跑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为了修补包围圈,派了黄杰的第八军驻扎在商丘继续堵截。可是这个人以电台被日本人炸毁为理由,切断了与第一战区司令部的联系,当了逃兵。害得附近友军的侧翼,暴露在日本人的枪口之下。
就是这么一场十拿九稳的战争,却因为国民党将领的各种神操作,沦为了战争史上的一大笑话,就连蒋介石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
岌岌可危
他们闹笑话不打紧,关键是他们这么一搞直接把整个中华民族推向了深渊。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说一下当时中国的铁路格局,民国时期的铁路,主要由三条大动脉组成,一条是从北京到上海的京沪线,呈南北走势,另外一条是从北京到太原再到武昌的平汉线,也是呈南北走势。
这条铁路在京沪线的西面,还有一条铁路,就是从江苏连云港到陕西宝鸡的陇海线,这条铁路呈东西走向贯穿了前面两条铁路。京沪线与陇海线的枢纽,就在徐州,现在算是彻底完了。
平汉线与陇海线的交通枢纽在郑州,郑州也就在今天河南省的北部,距离豫东会战的战场不远。现在,徐州会战日本人大获全胜,豫东会战托了桂永清跟黄杰的福,豫东的军力大损。郑州东面的屏障形同虚设。
如果徐州会战的日军跟土肥圆贤二的第十四师团,趁机直接扑向郑州,那么平汉线肯定守不住,一定会落到日本人手里。日本人沿着这条路直扑武汉,就会如同打一个窝心拳,直接把中国一刀两断,当时武汉地区,还有很多的人员物资设备都来不及运到重庆了,时间就是生命。
为什么我要说铁路呢?因为,铁路就是近代战争的运输大动脉,靠着铁路运兵能够事半功倍,铁路跟走路的速度那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如果能够守住郑州,那么日本人就只能沿京沪线南下,然后在南京下车,向西走路走到武汉。这一段路程,正好是中国地理阶梯里第三阶梯的平原,向第二阶梯的丘陵转变的地方。丘陵密布、西高东低,中国军队可以凭借这些地方,层层阻击日本人,就算武汉会战打输了,也能够争取时间顺利把东西转移走。
后来的事情发展也是这么走的,国民党军队没有在武汉跟日本人会战,而是利用武汉外围的地形优势阻击日本人,最后武汉只是一座空城并没有一兵一卒。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阻击日本人不让他们走郑州,依靠国民党在河南残留的兵力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为了应对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是做足了功课的,当时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冯玉祥、陈诚、白崇禧等人曾经提出:以水代兵掘开黄河,利用黄河泛滥形成的泥泞的黄泛区,来阻挡日本人的机械化部队,让其没法通过。只能走国民党给他们设定的路线。
当时制定这个办法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国民党这些大佬也是熟读中国历史的,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都是由北方统一南方,几千年的时间打下来,也就形成了三条几乎是固定的军事路线:
第一条,是沿着京沪线南下,直扑南方政权首都南京,当年满清入关灭南明走的就是这条路。
第二条路正好就是平汉线,北方大军夺取了湖北的襄阳,武汉相当于把长江一刀两断,当年宋太祖统一天下的时候就是走这条路。
还有第三条路,从关中地区南下汉中直取天府之国,历朝历代打四川基本上都是走这条路。
如果日本人沿着陇海线到了陕西,然后弃车南下攻击四川,中国军队是绝对挡不住的,无论是革命圣地延安,还是抗战大后方四川,都会变得岌岌可危。所以当初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阻止日本人西进占据平汉线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不能让它走第三条路。
千古功过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蒋介石不惜背负千古骂名,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命令程潜:要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干,克竞全功。程潜把这个事关全局,却又不光彩的任务交给了国民党军第8师师长商震去执行。
本来他们选择的地点是河南省中牟县境内的赵口,这个黄河虽然经常决堤,可是这个黄河大堤不是你想挖就能挖的,第8师在赵口大堤炸了很多次,结果黄河大堤纹丝不动,这才把地点选在了花园口附近。这个时候徐州那边已经尘埃落定了,兵贵神速,一定要在日本人反应过来之前把黄河扒了,所以蒋介石才屡屡发电报催促他们不要有妇人之仁。
6月10日,滚滚黄河冲断了陇海铁路,日本人想要沿陇海铁路西进的可能性彻底被掐死了,日本人不得不放弃先前准备从平汉铁路南下武汉的想法,只能够从徐州南下,沿着长江北岸进攻武汉。
虽然年10月武汉会战,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失败了,可是这四个月的宝贵时间,足够给抗战留下火种。另外,因为黄泛区,摇摇欲坠的郑州被保住了,直到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国民党打出了举世闻名的豫湘鄂大溃败,郑州才最终沦陷。不过这个时候日本人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说什么都晚了。
可是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军事家们的丰功伟绩时,又有几个人注意到老百姓声嘶力竭的呐喊。
这一次的黄泛区,由西北到东南,长达多公里,流入河南安徽江苏3个省份,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成了重灾区。
据不完全统计:光河南省,就有多万户人家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多万亩良田变成滩涂。几十万的老百姓死于洪水。安徽和江苏那边,受灾人口高达万,被摧毁的良田高达万亩。老百姓流离失所,卖儿卖女。
按照国民政府的记载:黄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
黄河决堤之后,土肥原贤二率领的第十四师团,因为猝不及防直接被洪水给冲散了,一部分人跑到徐州跟日本主力军队汇合,另外一部分人则被河水截断在西岸,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消灭。
据日本参战士兵东史郎记载:敌人炸毁了黄河堤坝,大队及时疏散,士兵们紧急转移,没跑两步,便发现湍急的浊流滚滚而来,冲走了一个个村庄。他们所在的部队跟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后勤给养全部断绝。又被中国军队围追堵截,一个月后中国军队展开反攻,在豫东地区歼灭了日本人大概有七千多人左右。
豫东战场从此开始逐渐平静下来,中日双方以黄泛区为分界线。
在此期间日本人也做过努力,他们曾经组织过中国老百姓重新修堤防。可是由于黄河大堤是一个大工程,当时处于战时状态,没办法在这里投入过多的资源,所以经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刚刚修好就又被大水冲破。
而且,日本人在当地的统治并不稳固,老百姓都是一些跑不掉的老弱病残,根本调不到足够多的人力资源修复大堤。一直跌跌撞撞到年,才算是勉强控制住河水。
花园口事件之后,国民党政府坚决不认账,把这口黑锅扣在日本人头上,说是被日本人的飞机轰炸的,直到八十年代随着资料的逐渐开放,才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至于这其中的功过是非,恐怕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给他盖棺定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