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广东省名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学术传承人,国家首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药学家经验传承指导导师,医院妇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女性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杨某某,女性,时年56岁,年6月27日初诊。发病过程:患者于年因子宫腺肌症及右侧卵巢功克力囊肿于外院行全子宫切除+右附件切除术。术后8天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行手术治疗,手术后一年因腹部胀痛行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12cm×10cm×9cm,行第3次手术,术后诊断为盆腔包裹性积液。第3次手术后半年B超复查盆腔包块mm×mm×97mm,考虑盆腔包裹性积液复发,多年保守治疗未效。刻诊:患者腹胀痛,伴大便排出不畅10天,胃胀,嗳气,打嗝,矢气及便后腹痛减,乏力,纳可,无发热。舌淡暗、舌底静脉增粗、苔薄白,脉沉滑。查B超:盆腔混合性包块mm×mm×97mm。中医诊断:肠覃。证属:脾虚湿瘀阻络。治法:健脾化湿,逐瘀通络。处方:方用大承气汤加减。大腹皮、枳实、厚朴、陈皮、法半夏各15克,大黄(后下)、芒硝(另熔)各10克,五爪龙30克。上方水煎,每天1剂,分2次温服,共服7剂。二诊:年7月4日服上述中药后腹胀痛消失,矢气多,大便通畅,精神好转,舌暗、苔薄白,脉滑细。处方:大腹皮、法半夏、厚朴、苍术各15克,青皮10克,木香(后下)5克,茯苓30克,肉桂(焗服)3克。上方水煎,每天1剂,分2次温服,共服14剂。续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复查B超盆腔囊性包块全消,患者腹痛乏力明显好转,大便通畅。随访:电话随访5年未见复发。辨证思路:王小云教授认为,本病多继发于盆腔手术后,手术容易损伤正气,正气亏虚,邪气(瘀血、气滞、痰湿等)留著于冲任,血行不畅,瘀血内结,阻于胞脉发为本病。脾为后天之本,喜燥恶湿,主运化水湿。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调畅则运行水液功能正常,脾脏运化功能失司,则气机停滞,气不行水,湿浊困阻冲任胞脉,瘀血阻滞,湿瘀互结,日久化热,可致湿热下注,壅遏气血,导致气滞血瘀,甚至积结成块。故治疗须标本兼治,根据辨证,攻伐为主,辅以补益,或攻补兼施,并可配合脏腑调理,遵中医的整体观,悉心辨治,方可达到理想的疗效。
治疗经验:王小云教授指出,该患者经历3次手术打击,耗气伤血,正气亏虚,健运失职,气不行水,湿浊既停。加之长期便秘,日久化热,湿瘀热互结,因虚致实,发为本病。湿瘀之邪阻于胞脉,气血闭阻,“不通则痛”,故见下腹坠胀痛;湿瘀阻于肠道,故腹胀、大便不通;湿瘀留滞日久成癥,故见盆腔包块形成。一诊患者以腑气不通为主要表现,故治疗以行气通腑为主,予大承气汤以峻下热结,加大腹皮以下气宽中,利水消肿;因湿为脾之所病,利湿之余固脾健脾则可事半功倍,故佐五爪龙、陈皮、法半夏以益气运脾和土脏,气足可以利水行湿,气旺可以活血消癥。二诊患者腑气通,减大黄、枳实,加青皮以破气散结,少佐肉桂以温通经脉,苍术以燥湿健脾。
临证体会:盆腔包裹性积液属于妇科疑难病,临床治疗棘手。其形成多因手术后盆腔炎性渗出物渗出导致盆腔脏器粘连,渗出物包裹形成,症状多为下腹部隐痛或胀痛。王小云教授认为该病多因湿热下注或湿热内生导致,多为虚实夹杂。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运化水液,易生痰湿阻络;纵观本患者治疗全过程,总以攻下利湿、健运脾胃为主,使大便通畅,邪有出路,癥瘕得散。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推荐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