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人水和谐
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在黄河沿线,青铜峡无疑是一颗闪耀的明珠。而为落实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活动,青铜峡市坚持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促进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确保了城乡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青铜峡库区湿地
水天一色
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有一种蓝叫做“宁夏蓝”,有一种颜值叫“塞上江南”。在宁夏,生态环境是重要资源,也是发展掣肘。而这两样美景在青铜峡市体现得淋漓尽致。
“绿色发展追求的不是经济社会单向度的发展,而是人、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青铜峡市委常委、市长金永灵曾在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目标,不仅清晰描绘了宁夏未来发展的生态底色,更吹响了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新号角。“这几年青铜峡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精准施策,定向发力,跻身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市)行列。今天的青铜峡更有条件、更有魄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一以贯之地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现在,这门口的硬化路天天有人清扫,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咱老百姓也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日子。”青铜峡市邵岗镇邵南村84岁的代立英高兴地说。在邵岗镇,从镇区主干道到各村巷道都干净整洁,卫生死角彻底清除,柴草等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倒的没有了,农家小院清洁美观……“村里之所以保持得如此整洁,是因为每天都有保洁员在清扫,大家也逐渐改变了过去乱倒垃圾的习惯,都自觉地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内。”在沙湖村,正在开着小型铲车清运垃圾的秦福林显得无比自豪。
其实,这只是青铜峡市打造美丽宜居生态环境的一小步。青铜峡市紧紧围绕健全城乡环卫长效管理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目标中,创新管理方式,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环卫保洁工作全方位覆盖。将城乡环卫保洁工作由主干道路向背街小巷、美丽村庄延伸,由公共领域向居民院落、单位庭院延伸,由中心市区向城乡结合部延伸,由重点时段向全天保洁延伸。在中心市区采取“机扫、普扫、保洁、果皮箱清理、流动垃圾收集、管理人员巡回检查”的街道清保作业“六合一”管理模式。以推行公交化服务为手段,推进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采取垃圾压缩车和电动垃圾收集车联合作业,将城区22条主要街道划分为9条公交化收集线路,设置个公交站点式垃圾收集点循环收集。按照环卫队辖区分片,安排20部电动垃圾收集车,对商户门店遗漏垃圾和果皮箱进行循环流动收运,形成机车与人力车垃圾收集全方位覆盖,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提升垃圾清运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生态环境的更好发展,青铜峡市政府实施免费早餐工程。对名一线环卫职工提供免费早餐,有效调动环卫职工工作积极性。结合推行机关单位“周末公共责任区卫生清洁”制度,每周五组织机关干部对城区责任段面进行卫生保洁。每年环卫工人节,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尊重环卫工人、体验环卫生活”活动,机关干部代替环卫工人上岗义务劳动一天,增强机关干部尊重劳动、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同时,提高环卫工人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工作效能,积极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夕阳西下映荷花
黄河岸边花卉如海
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碧水蓝天
年,青铜峡市大刀阔斧地进行沿黄滨河大道建设,挥锹植绿,掀起黄河金岸的造林高潮。还是在这一年,青铜峡市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的招牌。为打造黄河金岸绿化工程,并紧抓自治区建设黄河大峡谷旅游机遇,青铜峡市借力打造了沿黄布局青铜古镇、黄河楼、黄河带状公园、黄河人家等一批地标式建筑景观绿化工程。与此同时,建设沿黄滨河大道23公里生态绿色景观长廊……这一系列的植绿工程让青铜峡在“绿”字上得到了不少实惠。
时至今日,青铜峡的这一“绿色”演化成了新的内涵,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并且,在工业、农业、甚至旅游业上都做足了功夫。比如: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青铜峡市倡导“新上项目绿色引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新兴产业绿色培育”的要求,依托中国西部轴承产业青铜峡基地平台,着力打造以轴承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生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苏锡光电铜业、高性能轻合金等一批项目的实施,着力打造集设计研发、生产加工、物流仓储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仁和纺织等一批项目的实施,着力打造集纺纱、织布、成衣于一体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依托新材料基地现有化工产业基础,实施多元醇等项目,引导企业从传统化工向新型精细化工转变,着力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在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方面,该市将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目标,全力推进“黄河岸边、稻花香里、贺兰山下”三大旅游主线建设,将城市建设、农业发展、服务业提升等工作全部纳入全域旅游发展,统筹考虑、统筹安排,促进旅游与工农商贸、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产业多样化、多元化,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全域旅游保障能力,全面打响“印象黄河·彩虹之上”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区,力争黄河大峡谷景区跻身5A级景区,在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在年进入国家旅游城市行列。
美轮美奂的黄河楼夜景
黄河缤纷园一角
产业互融拓宽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青铜峡市财政收入的一大支柱,而如何在旅游这条产业带上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潜力,一直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目前,青铜峡市以滨河大道、国道、罗家河沿岸为重点,大力发展集生态、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光伏温棚等为一体的“塞上江南”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体验游,培育了创意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科技园、休闲养生度假村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一批风格迥异、主题鲜明,集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种植采摘的旅游村镇、休闲农庄和星级农家乐,使得远道而来的游客能够尽览田园风光,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不一样的旅游感受。
在贺兰山东麓甘城子一线的葡萄酒庄文化长廊不仅链接明长城古迹、庙山湖神泉、广武岩画等历史遗存,还与各具特色的葡萄庄园相结合,建设欧美式葡萄酒庄、野生沙枣露营、生态大棚种植、亲耕体验田、山湖温泉、清凉寺、草根艺吧、生态保育区、跑马场、酒店餐饮、采摘种植区、民俗农家乐、沙漠冲浪体验区等。使游客尝试沿长城这一线开发搞探秘游、寻古游,进贺兰山沟壑里徒步、探险、探幽,寻求心灵上的安静,释放人们在都市里的压力。将葡萄酒文化与旅游紧密连接,让游客品红酒、看酿酒,看古人类遗址,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目前,青铜峡市通过自治区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先后引进香港龙特、河南兴达、宁夏玺天龙等多家国内知名葡萄酒龙头企业在青铜峡投资酿酒葡萄基地及酒庄建设。全市已建设酒庄12家,正建设酒庄5家,拟开工建设酒庄6家,在青铜峡市投资葡萄产业大户和企业达到80多家,总投资达到13亿多元。
搭乘“全域旅游”快车,青铜峡旅游正从“门票经济”向创意经济、产业经济转型。该市提出,争取到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旅游业从业人员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达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的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均纯收入20%以上主要来源于旅游收入。
生态和谐的鸟岛
发展黄河文化共建人水和谐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长江、黄河同根同源,两河文明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发端于“九渠之首”青铜峡的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开凿的引黄古渠千秋流润,惠泽宁夏灌区各族儿女。
然而就在北京时间年10月11日从墨西哥城传来消息:在国际灌排委执行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这一项目的申遗成功,对展示宁夏水利文化、促进水利发展、带动全域旅游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张仁汉表示,千百年来,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使我区又增加了一张亮丽的世界名片,这是宁夏水利事业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宁夏“旅游+水利”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更是青铜峡市黄河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将极大提升宁夏旅游的品牌形象,推动宁夏旅游走向国际舞台,赢得世界 在供给侧改革中,青铜峡市把旅游业作为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的战略举措,培育黄河文化聚落体验产业、峡湾风情休闲度假产业、牛首山祈福休闲产业、塞上江南乡村度假产业、葡萄酒养生度假产业、广武户外运动休闲产业等六大产业集聚区,构建黄河文化休闲体验区、农业公园观光示范区、葡萄长廊休闲养生度假区三大主题功能区,力促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以“旅游+”新业态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以旅游新业态力促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针对大众对历史、民俗、文化、生活体验的精神需求,青铜峡市盘活鸽子山遗址、明长城古迹、庙山湖神泉、广武岩画等历史遗存,打造“稻花香里”文化艺术节、黄河排沙节,开发文化体验旅游、寻古探幽游、休闲度假游、康体娱乐旅游以及科普研学游、节事节庆游等主题特色游,使观光型“快旅游”向度假体验式“慢旅游”升级。
来源:新消息报、吴忠日报
分享,发到朋友圈,让大家也看看!曝光:看看这些营运车辆都做了些啥事西街酒吧一周年店庆,全场“5折”9月青铜峡开车接打手机、未系安全带
点击以下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