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青铜峡地区,洪水经常泛滥,黄河就像一匹性情暴烈很难驯服的野马,河水滔滔不绝,日夜怒吼,经久不息,破坏了万顷良田,黄河两岸人民只能过着忧患无穷的生活。
相传,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几千年前的舜帝曾经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寻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四方的部落推荐鲧(gun)带领大家治水。于是,鲧偷了天帝的息壤(神土,能生长不息)来封堵洪水。没有想到,这种方法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可以防护一小块地域,要是水势大了,这种方法就不灵验,因此,鲧东堵西堵辛辛苦苦治水九年,天下的水患却越治越大。舜帝一怒之下,处死了鲧。
鲧被处死的时候,他的儿子禹正值年少,舜又命令禹接替他的父亲继续治理洪水,安定天下。禹接到命令后,联合众多的部落实施治水计划。禹放弃了鲧“封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的治水办法,依据地势的高地,疏导上下川流积水,尽量减少洪水泛滥时给肥沃的平原造成灾害。
禹顺着黄河一路西行,治理黄河上游的水患。当他治水进入古峡大地,看到黄河水流到现在青铜峡峡口处,被一座大山拦住了去路,山南沿岸村庄、树林全部被淹没,山北由于无水灌溉,田地龟裂,草木枯槁,山南山北的百姓深受其苦。经过反复勘察,仔细测量山形水势,禹决定在这里劈开大山,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祸之中。
大禹治水浮雕
禹为打通大石山,夜以继日斧凿不已,困乏时就在山下的一个岩洞里(后被称为“神禹洞”)休息一会儿。他率领当地百姓数千人,每天挖山不止,哪怕是把大山凿开一个洞,放水过去也行,可是由于山高石坚,尽管数千民众费尽力气,仍然收效甚微。由于长期昼夜不停地凿山,禹十分疲乏,最终倒下了。大家把他护送到洪水泛滥的大石山下的岩洞里休息,等他体力稍微恢复起来,又开始凿山不止。禹没有气馁,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坚持不懈。这时,玉皇大帝被禹苦心治理洪水、拯救百姓的精神所感动,便命令玉兔将斗牛宫里的青铜神斧送给了禹。
禹得到青铜神斧,高兴至极,飞快登上石山,抡起青铜神斧,顿感力大无穷,他一斧劈下,只听轰隆一声炸响,山石纷飞,山崩地裂,大石山竟被青铜神斧劈成两半,中间现出一道长峡,汹涌的黄河水顿时如万马奔腾,向东北方向畅流而去。从此,禹平息了水患,大石山以南水退农田现,形成了大面积肥沃的平原,大石山以北的千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年种年收,老百姓世代安居乐业。禹因功绩卓著,后被人称为大禹。
如今乘船从南北渡,经过青铜峡谷,牛首山与峡口山两山对峙,黄河水从中间流过,渐渐变深变急,地形险峻,山河相衬,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后世为纪念大禹特建大禹文化园。大殿内塑大禹像,殿宇金碧辉煌,钟鼓香案齐备,围墙、门楼、河边道路修理完善。造船一只,“以济往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