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促卵泡激素(英语: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简称为FSH,亦称为卵泡刺激素)是一种由脑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激素,属于糖基化蛋白质激素,因最早发现其对女性卵泡成熟的刺激作用而得名。后来的研究表明,促卵泡激素在男女两性体内都是很重要的激素之一,调控着发育、生长、青春期性成熟、以及生殖相关的一系列生理过程。促卵泡激素和黄体化激素在生殖相关的生理过程中协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卵泡刺激素是一种糖蛋白,活性形式是糖基化的异源二聚体,由α和β两条多肽组成。黄体化激素,甲状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糖蛋白激素采用了与卵泡刺激素相似的结构。它们共享同样的α亚基(含92位氨基酸残基),而β亚基则随激素的不同而不同。卵泡刺激素的β亚基含有位氨基酸残基,负责与卵泡刺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卵泡刺激素表面的糖基化涉及海藻糖、半乳糖、甘露糖、半乳糖胺、葡萄糖胺、以及硅铝酸。其中,硅铝酸与卵泡刺激素的生物半衰期紧密相关。卵泡刺激素的半衰期为3至4小时。卵泡刺激素的分子量约为Da
生理机理
1直接刺激颗粒细胞的增生和分化;
2诱导颗粒细胞FSH和LH受体合成,提高颗粒细胞对LH的反应性,以保持排前卵泡的类固醇的合成和排卵后黄体的形成;
3FSH可与颗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翔安酸环化酶和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以诱导基因产物的表达,如芳香化酶活性增加,使更多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4FSH还能积极抑制素,激活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的合成,这些多肽类物质在调解优势卵泡和闭锁方面起重要作用。
促卵泡激素调控人体的发育、生长、青春期性成熟、以及生殖相关的一系列生理过程,特别是刺激生殖细胞的成熟。在女性体内在卵巢中,卵泡刺激素刺激尚未成熟的卵泡的生长,直至成熟为格拉夫卵泡。卵泡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抑制素以阻断卵泡刺激素的进一步合成。这一机制保证了排卵的选择性。在黄体化阶段的末尾,卵泡刺激素水平也有小幅度提升,可能与下一个排卵周期的开始有关。在男性体内在睾丸中,卵泡刺激素提高塞尔托利细胞合成男性激素结合蛋白的水平,诱发塞尔托利细胞的紧密结合,同时分泌抑制素,在成精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意义及应用意义
增高:见于原发性闭经,原发性性功能减退,早期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睾丸精原细胞瘤,Turner综合症,Klinefelter综合征等,及摄人氯米芬左旋多巴等药物。
减低:见于雌激素或孕酮治疗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希恩综合症(又称席汉综合症)晚期垂体功能低下,及摄人口服避孕药性激素等药物。
特别说明:Turner综合症,一种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遗传病。(正常男性的性染色体应该是XY两条,正常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两条。)Klinefelter综合症,性染色体为XXY的一种遗传病。这种患者既有部分男性特征,又有部分女性特症。
希恩综合症(又称席汉综合症),从Sheehansyndrome翻译过来,是因为垂体缺血性萎缩坏死,分泌激素功能减退后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应用
在对于女性不孕不育疾病的诊断过程中,通常需要对育龄期妇女进行多项医学检测,促卵泡生成素就属于内分泌检测中的一项内容,该激素能够促进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并且能促进排卵,进行促卵泡生成素检测,对于不孕不育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种检测的作用,在于帮助医生了解不孕患者脑垂体的分泌功能是否正常,并能够间接的掌握下丘脑及卵巢的功能是否异常,从而对于不孕症的原因做出准确判断。
如FSH水平增高,说明女性卵巢功能很差,可能有卵巢发育不全、原发性闭经、垂体性早熟等病症。如FSH水平低于正常值,可能患有多囊性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长期服用避孕药物、及使用性激素过多,也会出现FSH水平低的现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