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病例来源:新医院,编辑:王鑫梅
患儿,女,出生2天。
主诉:发现腹部肿物2月余。
现病史:约2月前即患儿母亲孕8月孕检时发现胎儿腹部肿物,未予特殊治疗,就诊我院,建议定期复查彩超,观察腹部肿物变化情况。出生后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腹部CT平扫示“左侧腹腔见一囊实性肿物,大小约33mmx42mmx45mm,性质待定。”今为求进一步诊疗,门诊以“腹部肿物”收入院。
专科检查:
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左中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4cmx3cmx2cm质韧包块,活动度良好,腹部无压痛,肋缘下未触及肝脏,未触及胆囊,未触及脾脏,肝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痛,耻骨上区无隆起。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CT表现:
右侧胆囊窝区-右侧髂骨水平可见囊实性肿物,大小约42mm×44mm×32mm,增强后实性成分呈不均匀强化,部分呈轻中度延迟强化,部分呈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病变边界基本清楚,向下方与右侧附件区结构关系密切。子宫及附件区结构关系不满意。
手术记录:
患者麻醉成功后,取水平仰卧位,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取脐下2cm横切口,长约4cm,切开皮肤及皮下,再纵行切开肌层及腹膜入腹。仔细探查腹腔,发现右侧子宫附件长有一大小约5×4×3cm囊性肿物,囊肿颜色发黑,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切开囊肿,放出其内陈旧性血性液体,将囊肿及附件一并提出体外。发现为右侧卵巢囊肿并蒂部扭转°,卵巢及囊肿均呈坏死状态(颜色发黑无光泽,未触及血管搏动等)。钳夹蒂部,将坏死之卵巢及囊肿一并切除。创面缝扎止血,清点器械敷料无误,腹腔内涂抹医用几丁糖减轻术后粘连,逐层缝合切口并无菌包扎。切除之标本交予患儿家长过目,并送病理检查。
卵巢囊肿蒂扭转
概述
新生儿卵巢囊肿在新生儿中较为少见,常见的病理学类型有囊性畸胎瘤,单纯性囊肿(卵巢滤泡囊肿)、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囊腺瘤等。卵巢囊肿蒂扭转多发于单侧,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罕见,儿童其间一般多在5~15岁发病,且以囊性畸胎瘤最多见,占86%。
发病原因及治疗
目前认为当母体有子痫、糖尿病、多胎妊娠及妊娠并发同种免疫反应时,胎盘增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释放增多,胎盘激素失衡,从而可能导致卵巢囊肿。当孕妇有以上高危因素时,对胎儿和新生儿作腹部B超筛查,必要时行增强CT或MRI检查,如果检查提示一侧附件有囊性包块,周围或盆腔少量积液,应考虑到有卵巢囊肿的可能,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可显示患侧卵巢有无血流,为卵巢囊肿蒂扭转可提供可靠办法。
新生儿单纯性卵巢囊肿部分可自行消退,部分囊肿易因体位变化、位置的逐渐改变而发生蒂扭转。判断卵巢囊肿有无蒂扭转是决定治疗的关键。新生儿卵巢囊肿蒂扭转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如未及时诊断治疗,可能激发感染形成卵巢脓肿,溃破形成化脓性腹膜炎或失血性休克,还可引发脓肿向膀胱、输尿管、肾内穿破,最终可导致患儿死亡。
影像学表现
CT:肿瘤常表现为盆腔内较大肿块,巨大者可占据大部分腹腔。浆液性囊腺瘤呈水样低密度,壁薄且均匀一致,体积一般较小,囊壁尚可见乳头状软组织突起。粘液性囊腺瘤密度较高,囊壁较厚,体积大,囊壁上很少有乳头状突起,且多为单侧发生。如肿块呈多房状,各房密度可略有差异,增强检查,壁和内隔或乳头状突起有轻度均匀强化。
MRI:这两种肿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大小不等,常为多房状。肿块内多发内隔,常见于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表现为常T1、长T2液性信号;黏液性者由于含黏蛋白而致肿瘤在T1WI上信号强度有不同程度增高,T2WI上仍呈较高信号。Dd-DTPA增强检查,肿瘤的壁和内隔发生强化。
鉴别诊断:
1、畸胎瘤:表现为盆腔内边界清楚的混杂密度囊性肿块,内含脂肪、软组织密度成分和钙化。有时,肿块内可见脂肪-液面,偶可在界面处见漂浮物,代表毛发团。囊壁可发生局限性增厚,呈结节状突向腔内,称皮样栓。少数囊性畸胎瘤无明确脂肪成分和钙化,仅含蛋白样液体而呈略高密度,不具特征。
2、囊腺癌:囊壁增厚、有较大的壁结节,或呈囊实性肿块,与囊肿或囊性肿瘤扭转难以鉴别,但前者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后者强化轻或不强化。
3、盆腔脓肿:亦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包块,但囊壁增厚、增强程度及瘤蒂增粗等征象对二者鉴别右帮助。
往期16大精彩回顾个病例解析汇总
个基础影像病例汇总
全身各部位影像数据
全身14个部位的X线解剖+摄影技巧+读片技巧
全身各部位系统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断层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报告模板(X线、CT、MR齐全)
7本经典影像书籍读书笔记
58医院经典读片汇总
个经典医学影像名家视频讲座汇总
个精品医学影像专题内容汇总
31种常见疾病的分期分型
35种影像综合征汇总
32篇专家共识,规范您的影像检查行为
75位老师求助内容汇总
影像学院篇经典内容汇总
版权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