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超声B线如何监测急性左心衰的治疗效

急性左心衰患者(AHF)入院后的30天死亡率以及出院后的30天再入院率居高不下,因此对于AHF患者治疗过程中早期疗效的快速监测和敏感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传统的实验室指标脑钠肽及常规胸片检查均存在诸多不足。

肺超声B线已被证实对肺水肿的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实时反映其病理生理学变化过程,可用于早期判断AHF的治疗疗效,为临床决策的调整和患者预后分析提供无创性指标。美国的Martindale等学者对肺超声B线用于评估高血压性AHF患者临床治疗的早期疗效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文章发表于年第2期JUltrasoundMed杂志上。

研究共纳入19例高血压性AHF患者(平均年龄67.5岁,男性占35%),纳入标准:收缩压≥mmHg,急性呼吸困难起病,出现病理性肺超声B线(≥3条/肋间隙,前胸壁两区快速扫查法)。患者住院期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其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当VAS评分量度改善2cm时,提示早期治疗有效。

入院时、VAS评分改善2cm时以及出院时分别对每一例患者进行肺超声检查。肺超声检查采取胸部8区扫查法(前胸壁和侧胸壁分别分为上下两区)。记录每区中某一肋间隙能显示的最多B线数量(图1),最终肺水肿的评分为8区的总和。

图1肺超声声像图。图A为正常志愿者,无B线;图B为肺水肿患者,出现孤立、离散的B线;图C为肺水肿患者,出现弥漫、融合的B线

研究发现,入院时、VAS评分改善2cm时以及出院时三个节点的肺水肿超声B线评分中位数分别为47、25和8,呈依次下降趋势,且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的肺水肿超声B线评分中位数较入院时下降了81%。另外,肺超声B线评分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之间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可重复性良好。

作者指出,基于胸部8区扫查的肺超声B线半定量法对AHF治疗后早期疗效的趋势判断,临床医师能在后续工作中对患者的危险程度评估以及治疗决策调整作出相应的优化。研究选取的高血压性AHF的肺水肿病变更为典型,对有效治疗的早期反应更显著,更有利于验证肺超声用于AHF早期治疗疗效监测的可行性。高血压性AHF患者通常能在有效治疗的短时间内获得肺水肿的完全消退,若短期无法完全消退,则提示需调整用药方案,而若出院时仍无法恢复的持续性肺水肿患者,则预示其再入院的风险增加。

原始文献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jiannanzhong.com/lzzj/11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