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粹,了解针灸

中医作为国粹,有着丰富的治疗方法,在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更是有其独特的魅力。医院针灸推拿科目前开展针灸、推拿、拔罐、耳针疗法、中药敷贴等近40种中医药特色治疗项目。这些疗法各有特色,针对不同疾病有不同的效果,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去看一看。

关于针法,可能还有一些您不了解的

温针

温针,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为针柄灸法。在中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温针法主要用于关节酸痛、腹部冷痛等病症,也适于保健。

火针

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人体的腧穴或患处,直接烙灼病处,将灼热导入皮肤,激发经气,鼓舞脏腑气血运行,温通肌肤,通经活络,利于邪气排除,以达到清热泻火、散结消肿、祛瘀排脓、祛除疾病目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适用于炎症丘疹、结节囊肿、扁平疣、白癜风等皮肤疾病。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浅筋膜层(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几无痛苦、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主要适应症: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等软组织伤痛。另外,中医内科的杂病,浮针疗法常有很好的疗效,如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顽固性面瘫、哮喘发作等等。

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泛指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目前,耳针疗法已在法、德、日、美等几十个国家中使用,成为一种举世瞩目的独特医疗技术。《灵枢·口问》“耳为宗脉之所聚”,指出了耳与全身经脉、脏腑的密切联系。利用针灸刺激耳郭治疗疾病,在历代医学文献中均有散在记载,民间也有流传,但未形成系统。近50年来,我国进行了大量耳针疗法的临床实践,并用现代科学知识开展实验研究,逐渐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耳针学术体系。耳穴刺激方法除传统的毫针针刺外,还有电刺激法、埋针法、放血法、注射法、磁疗法、耳夹法、药敷法、贴膏法、压丸豆法、激光法等20多种。可用于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疾病,包括疼痛性疾病、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病症、内分泌代谢性病症等,尤其对疼痛性疾病效果显著。

揿针疗法

揿针疗法即皮内针治疗,是传统皮内针治疗的发展和创新,属于传统针法里面的浮刺和浅刺,浅刺是通过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留针的目的则在于候气或者调气,最终达到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揿针留针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揿针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骨性关节炎;近视、麦粒肿;痤疮、扁平疣;失眠、抑郁;呃逆、哮喘、过敏性鼻炎;面肌痉挛、眼睑痉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的延伸,即是一种经络疗法。它是将人体可吸收的生物蛋白线埋入穴位,达到长效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主要用于各种慢性疾病,需要较长时间进行针灸治疗者。如慢性肠炎、胃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等,也常常用于美容、减肥、保健等项目,将这种疗法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肥胖以及人体疲劳综合症等。适应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人。

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

隔物灸

隔物灸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有隔姜灸、药饼灸等,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垫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将选备好的间隔物置灸处,再把艾炷放在间隔物上,在艾柱尖端点燃进行施灸,以达到温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隔物灸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循环、泌尿与生殖等系统的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督灸

督灸涵括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对病所进行全身调整。适用于颈肩腰腿疼、技能康复、妇科的宫寒、痛经、手脚冰凉、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溃疡性结肠炎、顽固性失眠、便秘、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疲劳综合征、病毒性感冒反复发作、男科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还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艾条灸

民间一直流传着“多年顽疾,艾灸除之”的说法,意思是说艾灸对治疗陈旧性顽疾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艾条灸是将点燃的艾条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反复熏烤,借助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使局部产生温热或轻度灼痛的刺激,以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风寒湿痹和寒邪所致的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症,行气血凝滞引起的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各种虚脱证,虚寒症以及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病等。某些热性病,如疖肿,丹毒,带状疱疹,甲沟炎等。

脐疗灸

脐疗借助面圈为工具,很好的结合了灸法、药物和腧穴三方面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不仅具有简、便、廉、验、捷等特点,而且对于多种消化系统如肠易激综合征、生殖系统疾病如痛经疗效确切,同时有很好的预防保健的作用。

麦粒灸

麦粒灸是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炷,直接放在需要操作的穴位或病灶处,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燃,待其慢慢燃烧,直到病人感到痛的时候,迅速把艾炷移开或按灭。与其他灸法相比较,麦粒灸在操作、灸感、效应等方面均有其独特的优势。麦粒灸可以产生短暂的穿透样的灼痛、灸后的愉悦畅快感以及局部持续的无菌性炎症。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灸法方法,是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体表相应穴位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壮族传统疗法。通过药物作用达到祛风止痒、消肿散结、温阳散寒、通痹止痛、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作用。主要用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等病症。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等各个科室。

有些方法是药物和穴位的完美结合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等。还可用于预防保健。

中药封包疗法

通过远红外线、磁场共同作用,将治疗包中的中药活化物质转化为离子状态,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发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强筋壮骨、行气止痛等作用。

拔罐其实也有很多种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医学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运用闪罐、揉罐、走罐、抖罐、留罐等手法系统作用于患者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的一种非药物自然疗法,可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功能,起到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止痛等功效。适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感冒患者、失眠患者、颈项腰背酸痛患者、湿热体质的健康人、肥胖症患者、以及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刺络拔罐疗法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本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适应证广、见效快速,历来就一直广为应用,并发展至今。

手法治疗——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推拿

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因为急性腰扭伤、落枕或者颈椎病,去做推拿。其实推拿不仅仅是针对落枕、扭伤,以及腹泻有效,对其他疾病的治疗也很有效果。例如挫伤、软组织劳损、肌肉萎缩、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关节运动功能障碍、骨折愈后功能恢复期、腱鞘炎、腱鞘囊肿、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感冒、早期高血压、头痛、失眠、呃逆、面瘫、偏瘫、截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乳腺炎、痛经等。

整脊

整脊是根据生物力学的角度,应用特殊的手法,并结合针刺、温灸、刮痧、刺血、拔罐、小针刀、点穴按摩以及理疗等手段,对颈、胸、腰椎和骨盆的骨关节,椎间盘以及脊柱相关软组织的劳损,紧张僵硬或退化性改变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内的生物力学平衡关系;解除脊柱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急慢性损伤的病理改变,来达到调节其外在生物力学平衡和气血、阴阳平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jiannanzhong.com/lzcs/8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