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憩室炎

璐甸槼鐧界櫆椋庡尰闄?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872.html

病例1患者女,21岁,主因右下腹疼痛就诊。

超声所见:右下腹阑尾区探查可见盲管样结构,外径约0.7cm,探头加压不变形,CDFI:壁上可见少许血流信号。回盲部上方结肠壁向外隆起,范围约1.2x1.1cm,可见细小腔隙于升结肠相通,周围脂肪回声稍增强。

绿色箭头所示为憩室腔,憩室腔与肠腔相通;白色箭头所示为憩室壁,憩室壁与肠壁相延续

病例2患者男,42岁,主因右下腹疼痛3天就诊。

如图所示,阑尾外径约0.7cm

盲肠内侧壁可见局限性隆起,直径约2.2cm,内可见粪石样强回声,周围软组织增厚、回声增强。

病例3患者女,53岁,右下腹疼痛5天就诊。如图所示,阑尾外径约0.6cm。

盲肠前壁可见一大小约2.3x1.7cm的低回声向前突起,内可见粪石样强回声。周边可见网膜组织增厚包裹。

病例4患者男,32岁,右侧腹疼痛伴呕吐3天就诊超声所见:升结肠内侧可见范围约3.7x2.5cm的混合回声,内可见强回声及少许液性暗区如图所示,可见一管道结构与升结肠相通,周边软组织回声增强。CDFI:壁上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讨论

结肠憩室: 指结肠粘膜通过肠壁薄弱处向外突出而形成的袋状结构,可因残渣、粪便、气体进入口小袋大的憩室,排出不畅而致憩室炎。好发于右半结肠。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但老年人因肠壁发生退行性变化,肌张力低下,更易发生憩室。

疾病的病理生理

正常肠壁分层

肠壁由内到外的分层分为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

病因

肠壁张力及结肠腔和腹腔的压力差。

病理学研究证实结肠憩室患者局部结肠肌层增厚,此段肠内压力增高。

结肠憩室可能系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肠壁肌层发育不全,缺乏张力,肠壁肌层退变,肠腔内压力长期过高,黏膜层被压入肠肌层的格状结构中形成憩室,继发感染形成憩室炎。

临床表现

多数憩室无症状。发生炎症时主要表现为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部分患者伴有呕吐、血便及发烧症状,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憩室炎及并发症示意图

临床上憩室炎可以根据Hincheys标准分为四级。

I:憩室周围蜂窝织炎或脓肿,局限于结肠周围。

Ia局限于结肠周围的炎症或蜂窝织炎;

Ib局限于结肠周围的脓肿。

Ⅱ级:憩室周围脓肿,达到并局限于骨盆,腹内或腹膜后。

Ⅲ级:憩室炎穿孔,表现为憩室周围脓肿破溃导致化脓性腹膜炎。

Ⅳ级:非炎症或非阻塞性憩室的破裂,排泄物污染腹腔导致腹膜炎。

结肠镜表现

红色箭头所示,即为结肠憩室

超声表现

(1)结肠壁外突形成的细颈状卵圆形囊性包块,壁厚似肠壁,不随周边肠管蠕动而变形,囊腔内有时可见粪石强回声或液体潴留。

(2)高频超声可显示憩室壁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相续,缺乏肌层回声,与获得性结肠憩室组织学结构完全吻合。

(3)CDFI:憩室上有异常增多的血流信号。

(4)合并憩室周围炎时可见周围炎症性脂肪组织高回声晕,严重者发生憩室穿孔导致结肠周围脓肿,当出现腹腔多量游离积液时,则提示发生弥漫性腹膜炎。

诊断小技巧

①在腹部压痛最明显处重点探测,找到可疑的憩室样包块后,观察形态结构、内容物及周围情况;

②再利用高频超声仔细探测,显示回盲瓣,正确判断升结肠、盲肠的位置;

③辨别包块与肠腔及肠壁的关系,特别是包块与肠壁之间无其它组织回声、包块壁与肠壁相连续、包块腔与肠腔相通。

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的特征性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超声检查可见阑尾肿胀增粗,阑尾壁增厚,横切呈同心圆样表现,纵切呈腊肠样表现。

(2)输尿管结石通常疼痛较剧烈,呈绞痛,痛点位于输尿管走行区,向会阴部放射,伴膀胱刺激症状,超声检查可见患侧肾脏不同程度的积水,于输尿管内探及强回声结石可明确诊断。

(3)异位妊娠主要表现为停经、下腹痛、阴道出血,超声检查可见一侧附件区妊娠囊样结构,有时可见卵黄囊和胚芽样回声,胚芽存活时可见原始心管搏动,异位妊娠破裂后可见一侧附件区非均质回声包块,腹盆腔不同程度的液性回声区。

(4)大网膜、肠系膜囊肿甚至卵巢囊肿肠憩室炎囊壁通常较厚,后者囊壁菲薄,同时卵巢囊肿与卵巢相连。

(5)肠套叠典型超声表现有横切“套筒征”、纵切“假肾征”。

治疗

保守抗炎治疗与手术治疗

超人集结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jiannanzhong.com/lzzj/9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