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的蓝色字体“苏伟养阳长寿增寿堂”再点击“
2.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胆俞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睥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胃俞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三焦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9.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0.小肠俞位于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1.膀胱俞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肺俞
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等病变。
2.心俞
①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3.肝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痛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兼有明显压痛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之症。
③出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等症状,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的病变。
4.胆俞
①发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多属黄疸。
②凡有细条状及压痛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痛,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则属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肤凹陷,或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并有压痛者,患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③若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或大趾运动不利之征。
6.胃俞
①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饮食和有胃痛等病变。
②有棱状结节和明显压痛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痛、腹胀或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且压痛明显者,多有腰痛、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等症状。
②若有棱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痛、腹胀满闷、吐逆之征(妇女妊娠期亦可发现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8.肾俞
①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痛及耳鸣之征。
②诊得棱状结节,兼有明显痛感者,多为血尿、腰痛、浮肿之症。
③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形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征。
9.大肠俞
①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且压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②有棱状结节并兼有压痛者,大多有头痛、牙痛、腹痛、泄泻等症。
10.小肠俞
①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痛显著者,多有头晕、后头疼痛、后项拘挛之症。
②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1.膀胱俞
①诊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
②按得棱状结节,并有压痛者,一般有发热头痛、小便频数、尿赤涩痛、腰痛、小腹胀痛、白带等
所以只要有相应问题在对应的穴位上拔拔罐,效果是很好的。
??拔火罐的好处一、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二,负压作用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三、温热作用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四、调节作用拔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
五,拔罐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此外,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拔罐的好处就是在于能驱走身体内部的垃圾,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让身体更能放松。
拔罐后的身体反映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红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皮肤微痒——风邪、湿症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潮红、淡红——虚症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如下图:在腰骶部拔罐出现在颜色和相应问题
附件炎:出现红色罐印
子宫肌瘤:罐像为规则的圈状,颜色一般以青色为主
宫寒:膀胱功能区,打开罐以后是青色或者青紫色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防闲时多刮刮背,疏通经络。
罐斑:肺区1、起罐时两侧出现紫红色斑点是支气管炎。2、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是肺热,有口渴、胸痛、等症状。3、起罐时出现小片疹子时,是呼吸道有炎症,如咽炎、鼻炎等。4、出现淡紫色或红色为扁条腺炎。5、出现淡紫色或红色为淋巴肿胀。6、出现白色为肺虚。7、出现毛孔粗大为风犯,受风寒。脖颈僵硬、肩胛痛或伴有肩周炎等。
心区:罐斑1、起罐时出现有上下相连的紫红色是心经不通,可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2、起罐时出现有小面积斑片,表示相交头部有脑供血不足现象,如头晕、头有麻胀感。3、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条表示患者是颈椎疾病4、起罐时出现白色,是属心肌缺血。5、起罐时如出现毛孔张开很大,并伴有雾气,为风湿性心脏病。6、出现白色为气血亏损,7、出现凹陷状为心血不足,脉弱,气短。8、出现红色为心火大
胆区:罐斑1、起罐时出现有凹进去的小坑是胆结石。2、起罐时周围出现紫红色斑点表明胆的排泄功能失调,可出现口苦、两肋胀痛、黄疸等疾病。3、出现白色,胆功能低下。4、出现淡紫色圈圈,受过惊吓,胆小。5、出现片状红疹为胆囊炎。
肝区:罐斑1、起罐时出现有潮红色疹状,属肝经实火,可出现头痛、易怒,面红耳赤、尿黄、便干等症状。2、起罐时罐斑中央发青时,表明患者有肝炎。3、起罐时如周围出现淡紫色圈圈,圈内呈白色状,为气滞即生气所致。4、周围出现紫圈为脂肪肝,5、大面积出现潮红色,并伴随肿硬状为酒精肝。6、整个肝区出现紫色或紫红色为血粘稠度高。7、出现紫青色并僵硬壮为肝硬化。8、有紫青斑出现,斑中有白色相间,可能部分伴有肝腹水。
脾区:罐斑1、起罐时出现潮红色疹状时,表明为食欲不振或食后两肋胀满,大便稀并可伴有眩晕,倦怠等症状。2、起罐时如出现紫红色并有隆起的现象,表明有脾肿大征兆。伴随脾气暴躁,性情不稳。3、出现红色或潮红色并伴有毛孔粗大现象,表明脾脏湿热,恶寒,出虚汗。4、出现凹陷状,表明脾脏功能运化较差,无力,行动迟缓,性子慢,不喜言语。5、出现淡紫色或紫色圈圈表明气滞,脾气不好,经常发脾气。6、整个出现紫色或紫红色,为高血脂,血粘稠度高,可能伴随有血压偏高现象。
胃区:罐斑1、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有胃病。2、起罐时中央为白色,属胃寒病,表现为胃痛,遇寒疼痛加剧。3、起罐时如出现有红色,表明上火、食欲不振、积食等。4、起罐时如出现淡紫色圈圈,代表生气状。5、周围出现淡紫色圈圈,为浅表性胃炎。6、周围出现深色紫圈圈,为慢性胃炎。7、有凹陷状并伴有淡紫色,为萎缩性胃炎。8、呈凹陷状,并伴有灰白色,表明胃功能低下,蠕动慢。食少,大便不正常。
大肠区:罐斑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罐斑,表示大肠有热,可出现大便干燥或出现口臭、头晕等现象。2、起罐时如出现淡紫色圈圈表明大肠有宿便,干燥等。3、起罐时如出现白色表示为风寒侵体,主要在腹部。4、出现潮红色,并伴有毛孔粗大,为大肠湿热,消化差,大便勤,或有餐后迅速排便现象。5、出现灰白色,并伴有凹陷状,大肠蠕动慢,或伴有三、五天才能大便,并伴有大便干结。6、出现红色斑点,为肠炎,如有紫色斑点为慢性肠炎。如为淡紫色斑点为过去得过肠炎。
小肠区:罐斑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状时属小肠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大小便异常、小腹绞痛、腹胀。2、白色,毛孔粗大,为风寒侵体,主要在腹部,并伴有肠鸣、气转等现象。3、出现灰白色,并伴有凹陷状,为小肠蠕动慢,4、出现紫红斑点为肠炎。5、出现暗红斑圈为溃疡点。6、出现暗紫色表明肠内有毒素。7、出现淡紫色斑点为以前有过炎症。8、周围出现暗紫圈为大便不下,干结,并伴有宿便存在。
肾区:罐斑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点,属肾气不固,如慢性肾炎,小便频数而清。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尽,腰腿酸痛。2、起罐时出现白色时,属肾虚水泛,全身浮肿,腰以下更严重,尿量减少,重者腹胀满,阴囊肿。3、起罐时出现有凹进去的小坑,属颗粒状肾结石,如有凹进去的白沙粒状,属沙砾状肾结石。4、起罐时出现毛孔扩张,长时间不消退,左肾表明腰部有风寒,右肾表明在相交两腿关节有风湿。5、出现紫斑片为腰部受过损伤,如扭伤,挫伤或撞伤等多种外伤所引起。6、如发现内部出现紫圈或淡紫圈,表明肾部内有积水现象。7、如双肾颜色反差很大,如左肾紫红,右肾灰白,表明双肾工作不协调,阳胜,阴衰,反之阴胜,阳衰。8、如出现双肾整个紫红色,并伴有凸硬状,表明有机能亢进现象。
膀胱区:罐斑1、起罐时出现有紫红色淤斑时,男性为前列腺炎、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难,尿色浑浊;女性为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2、如出现紫红色斑片,斑内呈暗淡色,男性为前列腺肥大,女性为子宫糜烂等证。3、起罐时下部位出现有紫红色斑点时属患者有痔疮。4、起罐时最外圈如出现白色,内圈为淡紫色,表明有糖尿病征兆,如果罐内中间呈红色装,表明目前有加号。至少在两个以上。5、起罐时如出现脱皮现象,表明慢性糖尿病症状。6、整个罐体如出现灰白色,并有凹陷状,表明性功能减退。7、如出现不规则淡紫色圈圈,为受过惊吓。肾功能失调。8、女性出现暗紫色斑片,为妇科疾病。上部为子宫疾病,两侧斜上方为附件或卵巢疾病。9、女性如出现青紫色斑点为子宫肌瘤。注:留罐5至6分钟后起罐,依据起罐后的皮肤判断疾病。此法为临床经验,不作为理论依据,只供参考。罐印痕、印迹、形状、颜色的观察:1、罐印紫黑而黯,表示有血瘀,如行经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如患处受寒较重,或印迹数日不退,表示病程已久。如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提示风寒所受面积甚大,应对症处理,以驱寒除邪为主。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一般可提示有寒聚血瘀之症。3、罐体呈散在紫点,深浅不一,气滞血瘀。4、淡紫发青,伴有斑块,血症为主,伴有血瘀,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穴部位,则系气虚血瘀。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气阴两虚。6、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而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病邪尚轻。
7、起罐后,颜色为粉红色无斑点、立即恢复皮肤颜色,则表示身体无疾病。注:诊断正常色:为粉红色肝胆:略青肺肠:略白膀胱肾:略黑均属正常心脏:略赤脾胃:略黄
加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医文化平台——“苏伟养阳增寿长寿堂”公众
“苏伟养阳增寿长寿堂”义工团队每天都在